秋招启示录:质疑,理解,成为孔乙己

本文属于原创作品,转载请联系作者,抄袭必究。

晓婧是我的朋友,我们都通来自于一个中部的高考大省,她凭借自己不懈的努力,考研到了目前一所财经类院校读研,是今年的应届毕业生。

谈起秋招,晓婧脸上呈现出了一丝苦笑。常说秋招金九银十,现在已经大雪纷飞,临近春节的一月,自己手中仍然offer空空。晓婧说,很多单位也发来了笔试的邀约,但是经常做完笔试以后也便没有了下文。

反向的读研

人生节奏和阶段的不同,对于事情的感知便是不同的。初读《孔乙己》,不识曲中意;再读《孔乙己》,已是曲中人。从质疑,到理解,再到自己成为孔乙己,长衫终是舍不得脱下。

对于孔乙己长衫的戏谑,晓婧苦笑,这长衫可是我一步一步用汗水和努力换的,怎能说脱就脱。孔乙己知道“回”字的四种写法,我知道“简历”的十种做法。

考研的日日夜夜仍历历在目,付出了很多努力才考上如今的学校,当时激励自己的便是考上了便是万事大吉,前程无忧。在收到通知书的那一刻,晓婧仿佛觉得自己的一只脚已经踏入了白领的阶层,无数次幻想毕业后,实现财富自由的场景。

但是秋招的残酷,给了这种幻想当头一棒,给晓婧从头到脚地浇了一盆冷水。

甚至现在找的工作还不如本科毕业同学的去向好,读研有用吗?晓婧不止一次的问过自己,后来她想明白了。

我们作为再普通不过的人,无法对抗时代的涛涛洪流,最好的对策就是接受并且过好当下。

无形的压力

在秋招中,晓婧心理的压力丝毫不减当年考研。这种压力往往来源于身边同学和网络。晓婧刷小红书时候或者与同学闲聊,常看到哪家企业又发了笔试面试,看着自己毫无动静的邮箱,不免又是一阵失落。秋招让晓婧形成了条件反射,看到邮箱的新邮件提醒和手机的短信提醒时,都是怀着紧张又虔诚的心打开,面对即使被标注了广告推销的电话,不同于以往的直接挂断,仍也会以温柔的语气接起,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机会。

压力大的时候也向身边的人倾诉过,但是似乎并不能感同身受,还有人会觉得晓婧是眼光太高,否则这个学校毕业的怎么会找不到工作呢?后来,与其向别人揭开痛苦,晓婧不如干脆独自消化这些焦虑与压力,抑或是在网上各种帖子下面予以评论,找到惺惺相惜的秋招心碎人,抑或是去操场跑圈,企图以运动释放的多巴胺麻痹自己。但是这些方法似乎治标不治本,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焦虑又重新回到了晓婧的脑海之中,做梦都是面试,都是签约,都是offer。

家乡的难回

小镇做题家,回不到小镇去

我问晓婧,有没有考虑过回家乡呢,大城市竞争激烈,回去你的学历和能力一定有一席之地的。晓婧说,感觉自己好不容易从高考的千军万马中杀出,奋力拼搏一路读书走出来,不想那么轻易的回去。

她顿了顿,又说,其实也不是没试过,但是同样是失败告终。晓婧投递的家乡的国企岗位最后录取了五名当地院校的毕业生,或许是考虑了解决当地就业生源的要求,或许是觉得晓婧回家的意愿并不强烈,原因不得而知,但是作为企业一定更想把offer给予一定会来的人。想回去的时候,家乡却又拒绝了你,晓婧说,这时觉得自己真的像一叶浮萍,不知道会飘向哪里。

性别的对立

在秋招中,性别的对立常常是谈起的话题。晓婧说,从最初的愤怒不满,到现在已经心平气和地接受了性别的歧视。在同一岗位的竞聘中,往往面试官表现出对于男生更感兴趣,哪怕他在整个无领导小组的讨论中都没有发言。在同一学历对比中,往往男生的offer质量和数量也是远高于女生的。这个似乎已经成为了默认的公理,就像“京党男硕”在秋招中大杀四方一样。

相逢的过客

“其实每一次面试,都像是一场奇妙的相遇。”大家匆匆从各处赶来,十几个人对着一个话题展开无领导的小组讨论。在面试结束后或是共走一段路,或是一起坐一段地铁,聊聊秋招的进程。像是汪洋大海中两片浮萍的匆匆相交,大家心照不宣的挥手告别,也不留下联系方式,或许这就是书中写的人海中擦肩而去的过客。

这种感觉像极了金庸先生武侠小说中的片段,江湖豪杰们缘分到时,一起捧碗喝酒、大块吃肉,接而又各奔东西。

秋招似乎已经基本临近了尾声,春招拉开了序幕,对于未来,仍是一片未知。

我劝她,别太悲观了,一定会有合意的offer的。晓婧笑笑说,借你吉言。

晓婧或许只是秋招中的一处再也不能普通的剪影,希望她能在明年毕业前收获心仪的offer。

注:本文中涉及的人物均为化名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