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第一课的作业中就写下了自己的目标:“参加这个沟通营最希望达成的目标是提升自己说话的技巧,或者摆正自己的心态。”
而现在课程快要结束,我的目标不仅是达成了,还可以用“超额达成”来形容。
其实在是否报名这个训练营的时候我纠结了好久。从奶爸第一次在微博发出训练营的广告开始,我就一直在关注。也看到不少经过训练营得到提升的反馈,但也担心会不会是幸存者偏差。最后认真衡量,比较花几百块钱去尝试的成本,和万一真的有所收获的成长,终于下定决心并且付诸行动参加了这一期的训练营。可以说,我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参与进来的。
现在回顾看来,确实是自己多虑了。训练营有成熟的运营机制,每天的课程时间不长,基本不会有忙到没有时间听课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了在职人士的时间安排,抽出十几二十分钟的时间总是可以的。每天几个时段有固定或不固定的活动,可以自行选择是否参与,当然参与了有不同的奖励。还有小组长和不少的小助手不时的关怀打卡作业,对于作业的点赞点评推优都可见他们的用心。这些都还只是运作上的体现。
真正让我感觉超值的是课程的内容。从最开始的精力对社交的影响,到目前的怎么处理刁难被骂,一遍一遍刷新着我对“社交”这个词的认知。我一向以个人喜好去与人交往,比如认为某个人可能私德有缺,就会自己先行疏远,不再认可Ta的观点或无论Ta说什么都觉得不对。这也是导致我在社交中很保守很透明的原因之一吧,毕竟在有限的范围内能有一两个真正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已经是难能可贵了。而奶爸的课程指出了社交不是交朋友,而是一种技能能力,是一种行动,保持关系的流动性。这真是打开了我看待“社交”问题的另一个角度。从底层刷新了我的认知。
课程还针对各种场合给出参考:与长辈如何聊天、应对父母、与陌生人怎么破冰、破冰后如何更进一步交流、怎么面对夸奖、挨骂、刁难、怎么聊八卦……特别多的工作生活中的场景,只需要把这些课程都记住,遇到了直接调用就可以,落地实操性非常强。
在这短短的十几二十天,我对社交的恐惧感已经没有了。甚至期待能多见一些人,分析他们言语表情动作,自己去互动一下,期待更多的练习场。社恐星人减一。
同事们这几天明显感觉过来和我聊天说话的多了,我也适时练习课程内容,配合他们的倾诉,引导他们多说自己多听,最后大家开心happy。甚至以往看不顺眼的同事,现在也心平气和地聊天,慢慢在他身上找优点,适时点赞他,大家融洽和谐。
最初的犹豫“试试看”,现在的“物超所值”,还有在此期间的每一天的快乐时光。
必须是解救社恐症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