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小朋友的“家庭护照”,上百个点需要在暑假打卡,从哪里开始呢?
鲁迅纪念馆,在虹口足球场站,8号线、3号线都可以到。
之前逛鲁迅公园,曾经进去过,走马观花,对鲁迅先生的认知,也就是学生时代的那几篇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论雷峰塔的倒掉》、《孔乙己》、《药》、《少年闰土》……
“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活该。”
“我家门前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听老师解读鲁迅先生,也没听出个味来,看这两段话,有啥?感觉一个孩子,也能说出、写出这样的话。
这次的再逛,让我体悟,文字不重要,文字背后的“人”才是值得我敬仰的。
“人”,作为序言,肯定也是点题。
进门就是“人立而后凡事举”,“首在立人”。
所以:
-才会有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弃医从文。
-才会有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生。
-才会有“民族魂”的鲁迅精神。
他即使清楚他“叫不醒装睡的人”,却仍然振臂疾呼,希望能够至少叫醒一些“人格独立、意识觉醒、精神健康”的新人。
在日本求学期间,鲁迅先生和一批当时的有识之志,讨论的问题,居然是:
“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
看看我一天天都把自己的思绪投注在哪里,真真相形见绌!
同时,也升起好奇,那么,鲁迅先生的答案是什么呢?
书架上的《鲁迅选集》正向我招手,或者,了解了鲁迅先生的时代和他的一生,我现在可以看懂一些鲁迅先生的文字了。
过去,我以为鲁迅先生是个愤青,我需要道歉,因为他不是我能评价的。
现在,我看到鲁迅先生,不仅仅是因为他伟大,还因为他丰富,他的生活,也有柴米油盐,也有喜怒哀乐。
爱一个人,真的会希望走他走过的路,看他看过的风景。
-家道中落,便知人性。
-中西冲突,上下求索。
-奋笔疾书,不得清福。
鲁迅先生,作为“保存者、开拓者、建设者”,
愿他的精神,已经在我的心田中播下一颗种子,
愿我开始浇水拔草,让它生根发芽,破土成长,
愿“人立而后凡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