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竹君的《我的一个世纪》,主人公董竹君生于1900年,阴历庚子年,算是20世纪初,那个年代正好是清朝末期以及在探索救国道路的时间段。
主人公董竹君出生在贫苦家庭,但本书的重要阐述的内容是董女士一生的经历,从洋车夫的女儿,到被迫沦为青楼卖唱女,再到成为督军夫人。期间不堪忍受封建家庭和夫权统治,历尽艰难险阻,创立上海锦江饭店的传奇人生。
整个一生经历清朝晚期、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统治、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十年内战、八年抗日战争,两次世界大战,解放战争胜利以及到成立新中国,十年文革,改革开放新时期……
目前读到前几章,我从每章节的梳理感悟阐述,从第二章初识人世艰辛开始,故事的阐述从父亲拉黄包车病重再到双亲失业,回顾整个童年对于那个年代和贫苦的记忆,感受到更多底层人民的贫苦以及对生活的探索。
不愿“受气”的底层人民的挣扎
在董女士九岁的时候,家里越发贫穷,父亲因为跑车常年身体受累,不幸病倒,母亲自身脾气不好,给别人做娘姨不愿更多受气,常常做不久。
生活陷入长时间的贫苦,孩子还得读书,说起贫苦的原因,在那个年代,正是辛亥革命前夕,清朝腐败到极点,帝国主义要吞并中国,许多位于社会底层的码头工人、搬运工人、煤矿工人、人力车夫,生活没有根本的保障,只能通过卖命勉强度日。
生活长时间的贫苦,切身体会的孩子是什么感觉?更多的是一种感受到苦难,不理解,担忧,心酸和难过。
之前读到教育学的书籍中有讲到不同的物质环境对于孩子的影响是不同的,不同的生存环境给到孩子的成长也是不同。
那个年代,处于底层生活的人民更多在生存的困境中挣扎,在遇到贫苦的事情,偶尔的埋怨也会不由得倾诉到孩子身上。
在生活陷入困境,董女士父母寄希望于孩子身上,本着父母本是清傲的性格,不愿意与有钱的人过多打接触,在困境的生活下,让孩子去远处有钱的亲戚借钱来好渡过一部分的劫难。
还是在面对有钱上流人士与底层人民的面面相觑的时候,那个年代下,也只会把穿着窟洞衣服的孩子给打发罢了。
在看不到头的日子下,寄托改变的希望似乎只能寄托于外界环境发生改变。
民国成立——新的希望
在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社会习俗还是发生巨大变化,男人要剪辫子,女人要放脚。
周围人民在面对新的变化的时候,都感觉好日子会慢慢到来的,都发了狂的高兴。
地处上海且住法租界的董女士,在看到新的变化的到来,但是整个切身的生活没没有立竿见影发生改变。
并且地处租界的日子,能看到不同人的生活状态,穿戴“珠面”的红男绿女们,也有穿戴旧布衣的男男女女。
民国的到来,贫苦真的有发生改变了嘛?父亲的病依旧无法医治,同样还没钱买药看病。
贫富差距下的出路又在哪里?
种种的贫富差距也好,在儿童阶段的董女士眼里,依旧没有问题的答案。
父母也同样如此,深受那个时代思想的影响,有钱人是前世修来的命,我们的苦命只能指望今世做个好人,寄托下世过得更好。
所有的疑问在董女士心中盘旋?真的是这样吗?
那么随着时间推进,下一步的方向又在哪里呢?
生活会变好嘛?
整章的内容是对过往的回忆,也是对那个时代不同阶级生活状态和矛盾种种反映。
那个时候的生活是看不到方向的,心境是灰蒙蒙的,没有多少光亮的,殊不知下一步还有更多不知道的风险需要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