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走时认识了王彬彬,也就是《危险的十三岁》这本书的作者,我们在同一个宾馆住。我觉得老师和家长真的应该看看这本书。
她是一位老师,也是一位人民陪审员,心理咨师和家庭教育指导师。有关学生心理问题的案例,她有很多真实的素材。
《一封心理求助信》是这本书里的一个章节。
一初中男孩,父母离异,四个月跟妈妈,八个月跟爸爸,在小学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忍受了校园欺凌。终于有一天他爆发了,差点把欺负他的男孩掐死,几个大汉都控制不了他,就像一头发疯的野牛。
男孩跟妈妈生活,爸爸不管不问,跟爸爸生活,妈妈不管不问,奶奶年龄大。
告诉老师,老师有时候又管不了,反而会遭遇更严重的报复。
大部分学校设有心理咨询课,但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性的作用。现在大多数学校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心理教育和素质教育 另一方面,学校对校园欺凌事件没有正确的认识,平时疏于管理。当欺凌事件发生后,为了维护学校的形象和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学校通常会采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办法,致使很多校园欺凌事件的真相都被刻意掩盖了起来。导致校园恶势力得不到遏制,反而越来越嚣张,受危害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男孩在学校遭受折磨,不敢告诉爸爸,和奶奶,害怕的事,遭受更大的报复,害怕会报复爸爸和奶奶。
爸爸是部队得得教官,但是这帮坏孩子还有校外的学生,人数众多,爸爸一定会应付不了,伤到爸爸,更别说奶奶了。
提到报复这个词 ,其实弱势群体在遭遇欺负之后,不敢告诉老师和家长,有很大的原因就是害怕遭遇更强烈的报复。
这个求助男孩也怕,所以他默默的关注那些熊孩子,把证据交给老师,伺机进行报复。当一个孩子每天记着报复,每天遭遇报复的生活里,有快乐感吗?有幸福感吗?
形同虚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这也是一种多么打脸的事情。形形色色的形式化是让谁看,是做给谁看,还是在层层自保。
昨天和朋友们一起吃饭,有位朋友,说了一句话,我觉得也是不无道理,他说:“看着教育在发展,其实很多地方在倒退,比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