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大家都熟知的医患故事——扁鹊见蔡桓公。扁鹊几次见蔡桓公,依次告诫他,他的病在腠理、在肌肤、在肠胃。桓公都不高兴,而且没有回应,待到病入骨髓也就无可挽回了。
历来对这则故事的解读颇具批判性。几乎所有的解读,矛头都指向蔡桓公,以至于后来蔡桓公成了讳疾忌医的代名词。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在这个故事中,扁鹊一厢情愿地做诊断、下结论,而患者却茫然无知,更没有基于自身切实性的判断有所行动,最后积重难返,直到悲剧发生都没有建立理想的医患关系。
在扁鹊的身上我常常看到自己的影子,常常想到自己在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提升自我的过程中所具备的相似之处。回想以前,我们常常凭着主观的印象来判断、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说这位同学语文素养很高,那位同学语文学习能力一般,具体素养高在哪里,一般在何处,我们说不清楚。只有一个大致的印象,以至于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始终追着学生去补弱、答疑、辅导,每到下课时,办公室总是堆满学生,但是效率低下,师生疲惫。原因在我看来,所有这些只是教师单向的诊断、判断、结论,有些甚至是强加给学生的。甚至即便是刚刚检测得低分的题目都不一定是学生的薄弱点。这样一种个别化的交流耗时耗力并且效果很差。更应该引起我们警惕的是,学生往往容易对自己的学科学习失去信心,对教师的教学判断也会缺乏信心。试想,如果自信力和他信力双双走低,真正的教育便很难发生。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蔡桓公”——我们的学生知道自己有病,身体不适在哪里?应该要求每位具体的学生做自我诊断,可以尝试以表格的形式,按知识点分块查找自己的短板,让他们厘清自己真正的问题到底在哪里,然后置换成学习任务,把针对性较差的学习任务换成现在最需要做的事情。
我们常常在说,教书育人要心中有人有学生,可是很多的时候我们在做着新时代的“扁鹊”,一味站在神医的角度发言,从不体会病人(学生)的感受,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能还需要再细化一下,那就是:心中有学生,而且须是具体的学生。当一个个具体的学生被重视、被尊重、被激发、被唤醒的时候,他们就会以无法预估的能量参与到学习当中来,参与到教学当中来,有了这样的理解与实践,教师和学生才能慢慢介入到真正的教育中来。
J��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