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经我同事——结构工程师雷世创同意,分享他对地铁照明优化布置的思考,他发布在他的QQ空间里,因为没有搞清QQ空间如何找到链接分享,就直接全文转发了,欢迎大家一同探讨!
地铁站照明优化布置的思考
雷世创
生物普遍有一种趋光性,即对光刺激的趋向性。趋光性是生物本能的、自发的一种生理反应。可谓光是生命之源,离开了光,地球生态圈也不复存在。早在公元前8世纪,希腊神话中就出现了赫利俄斯(太阳神);在东方文明最灿烂的中国,黄帝时期就有夸父逐日的故事。可见光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非同一般的角色。
数日前,笔者身边一位建筑师的设计随笔中,一篇关于地铁站照明的文章引起了笔者对地铁站中照明布置的思考。
试想在一个寒冷的冬夜,加完班的你拖着略为疲惫的身子,饥肠辘辘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路边带着微微暖和灯光、煮着热腾腾的关东煮的一间便利店,是否是城市深夜的一盏招魂灯?
灯光可以用来引导人们从一个区域到达另一个区域,较高的亮度(通常相对地面而言,墙壁或天花板亮度较高)将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高亮度的单个或一系列区域能够指引人们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该技术普遍应用于建筑中没有明显路径的开放区域。
轨道交通系统中的地铁站作为一个人流密集的公共交通建筑,照明整体上要求呈现安静、柔和、均匀的特点,尽量避免眩光、闪烁的产生。在这个总的原则下,我们对部分区域的照明进行一定程度的强化,部分区域的照明进行弱化,对照明进行一系列动态布置,从而达到运营所需要的人流引导的效果。
出入口:出入口作为吸引人流及疏散的主要通道,照明要求开敞明亮,色温合适(笔者建议可偏暖)。同时由于出入口是外部环境光与地铁站内照明的衔接区域,必须要考虑内外光线的差异对人眼的过渡性、适应性。值得注意的是,出入口斜坡段的天花板是倾斜的,乘客在向下乘坐扶梯时视线难免会平视,故斜坡段的天花板照明不宜采用直接照明,利用经过反射的间接照明灯具比较有利于防止因眩光产生的不适。
站厅:站厅是乘客集散的公共场所,在要求较高的水平照度和照度均匀性的同时,还要考虑较高的垂直性,使人局部形象清晰,建议采用在顶部设置的照明和在侧面设置的照明共同作用,形成较为多层次、立体化的空间照明效果。
购票、询问区:这些区域属于乘客进站后第一个需要到达的区域,建议在这些区域设置局部重点照明,适当提高亮度,保证乘客掏零、购票时视觉明晰,同时达到一定程度的人流吸引作用。
安检区域:安检区域的照明要求明亮均匀,建议注重多向性、均匀性,尽量避免产生阴影妨碍安全检查。
站台:站台为人流密集,上、下客流线混杂的区域,这时候流线引导的重要性特别凸显。建议在屏蔽门上方的线路、站点显示牌处采用间接照明,适当提高亮度,以利于乘客辨别、选择乘车方向。同时在楼梯、扶梯等通道处利用水平、垂直等照明在保证均匀性的,在局部有侧重地利用顶光、侧光适当提高亮度,让下车的乘客下车之后立即看得到离站及换乘的通道。
卫生间、母婴室:该区域为乘客情绪较为放松的场所,建议照明色温可偏于暖和。值得注意的是,在母婴室中,婴儿因在母亲怀抱里,视觉向上,故母婴室必须采用间接照明,亮度可适当调低,以避免直接照明对婴儿产生不适感。
以上为各区域照明建议。
在南宁地铁1号线的运营中我们发现,部分站点(如佛子岭站)客流量较少,也有部分站点(如朝阳广场站、广西大学站)客流量较大,这是客流量的空间效应;而时间上,每天也存在着高峰期与低谷期。这时候我们如果能在运营中采用较为智能、灵活的照明调节方式,不仅可以节约运营成本,还能起到节能环保的作用。
客流量较大的站(的时段),要求具备较高的照明亮度水平以保证乘客的行动方便和人身安全;而客流量较小的站(的时段),由于人员密集程度不高,可适当采用较低的照明亮度标准。
照明在公共交通建筑中不仅起到提亮空间的作用,还起到了视觉引导作用,如果我们在设计、运营中灵活、人性化地运用照明对乘客在心理上产生的暗示,不仅利于运营期人流引导、降低运营成本,而且在这个愈加讲求人性化的时代,能最大程度让乘客拥有一个安全、舒适、便捷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