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过两天要南下,原本为了省钱,他早计划好了路线:先叫出租车到镇上,再转公交去火车站。我实在不忍心看他拎着大包小包来回换乘,便主动提出开车送他——我不用请假,调课就行,既不会扣工资,也不会挨领导批评。
可我太了解爸爸的脾气了,他是个凡事都提前规划的人。就像这次出门,哪怕是后天的火车,他两天前就订好了出租车,连几点接他都跟司机确认得明明白白,而且每次都准点赴约。所以我特意提前三天跟他说送站的事,就是怕打乱他的计划,可他还是拒绝了。他说我来回要跑100公里,油钱不少,实在没必要,太浪费了。
爸爸的节俭是刻在骨子里的。年轻时他曾低声下气跟人借过钱,尝够了看人脸色的滋味,之后就格外珍惜钱“钱是穷人胆”类似的话不绝于耳。也总教我们要居安思危:手里得留着救命钱,绝不铺张浪费。这种观念潜移默化影响着我,我一度以为所有家长都是这样,直到听同事说起她的经历。
同事高中时父母离异,她既没跟爸爸也没跟妈妈,而是跟着姥姥生活。高中到大学常年住校,身边几乎没有能长期接触的固定成年人。这让她既不懂怎么处理人情世故,也不会分配财产,更不知道该如何拒绝别人。她妈妈从不教她处理生活琐事,只会一味PUA,说自己多辛苦才把她养大,可同事放假回家,吃的是姥姥做的饭,衣服要么自己洗、要么姥姥洗。她妈妈说这些话的目的只有一个:要钱,要么给自己美容保健,要么给弟弟花。
这让我想起了妈妈。每次我给她买礼物,只要贵一点她就会真生气,嫌我乱花钱;逢年过节给红包,她也总要百般推辞才收下,还反复叮嘱:“我们有钱,不用你给,你管好自己的钱包,过好小日子就行。”现在想来,这份朴实的牵挂,真是最珍贵的情谊。
同事自己有车,可那车简直成了全家人的“专职用车”——妈妈要出门、姥姥要逛街、三姨奶要去看小孙子,只要一个电话打来,哪怕她正在上班,也得赶过去接送。对比之下,我更感念父母的体贴,他们从不愿给孩子添一点麻烦,却把最好的都留给了我们。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