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班底》 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 1976年出品 片长138分钟
我们都知道美国的水门事件,也都知道《华盛顿邮报》的两名年轻记者的调查,最终导致了美国的总统尼克松在1974年8月9日,因此事件而被迫辞职,他也是美国的历史上第一个辞职的总统。
此片的拍摄和上映都快40多年了,为什么我还会去翻出来看呢?何况又是一部没有爱情,没有惊险,没有打斗,也没有噱头的,在冗长的二个多小时里,有的多是记者们都在打电话,都在用打字机写稿,都在找人谈话,场景也大多数是在报社的办公室里。我翻出来看的主要原因是,两位记者在调查中的敬业精神,一层一层地深入下去,抽丝剥茧,一步一步地接近事实,最后真相大白。原本只是一条入室盗窃的普通社会新闻,竟然牵出一个巨大的政治阴谋,揭露出了严重的腐败和权利斗争。其实“水门事件”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但是腐败却是影响着国家兴衰的大事,也是老百姓所痛恨的大事。他们才不管是哪一个人来当总统,他们所关心的是,不能滥用政府的权利,不能乱用老百姓的钱来搞腐败。也其实,在我们记忆里,对尼克松总统是有好感的,是怀有敬意的。正是因为是他,排除了种种的障碍,才打开了中美两国多年来的敌意的大门,实现了两国正常的邦交化,受到了当时的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和尊重。
我们都知道,美国的宪法第一修正案对美国的影响巨大,美国媒体所享有的一切自由都源于此案。在美国凡是涉及到言论,新闻,出版等诉讼,往往都会搬出此修正案。它几乎都成了美国媒体或个人言论自由的护身符,成了颂扬美国精神的不可动摇的生活方式。
我们都知道,凡是涉及到政治人物的,特别是最高级别的政治人物的调查,那是充满风险的,那是充满阻碍的,那也是要掉生命的。我们也都知道,把政治丑闻用黑色电影的形式来表现,那不仅仅是美国的特色,也是编剧们和导演们的大胆的尝试和演员们的出色的付出。
影片讲述了《华盛顿邮报》的两位年轻的记者,卡尔-伯恩斯坦和鲍勃-伍德沃德,他们不畏强权,不受诱惑,历经艰辛,排除万难,调查出事实的真相,最终揭开了美国当局政治黑幕的全过程。1972年的6月17日的深夜,有5人非法潜入华盛顿豪华的水门大厦里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的办公室,保安人员发现之后就报警。尽管对面大厅里望风的人用对讲机通知他们赶快撤退,但已经来不及了,警察已包围了并抓住了他们。这是四个古巴人和一个美国人,他们是在民主党的总部偷装窃听器。在他们的身上搜出连号的百元大钞。显然,这五个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入室盗贼。在两位记者的追查之下,最终事件有了眉目,也撕开了一条裂缝,矛头直指了当时的总统尼克松。从1972年到1974年,从尼克松竞选总统到尼克松连任上台,《华盛顿邮报》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甚至被威胁。然而主编本-布莱德利却坚定地站在了新闻自由和相信自己的年轻记者的这一边,两位年轻的记者得以继续追查事件的真相了。在得到了重要的线人“深喉”的帮助,经历了难以想象的曲折和艰辛,最后,水门事件终于水落石出,才导致尼克松总统的下台。
该影片没有用视觉的形象来描绘腐败和权利的斗争,而是用抽象的图标式来揭露出权利和腐败中的关系。看似一起简单的入室窃听事件,其实它的背后隐藏着一条巨大的食物链。通过记者采访了不同的人物对象,事件的知情者,目击者,当事人和线索的提供人,综合运用资源和解读所掌握的信息,终于拨开了层层的迷云,理出了一条埋藏在很深的政治丑闻路线。那就是尼克松身边有五个高层官员有权支配社会上捐给总统竞选活动的几千万美元的经费。他们知需拨个电话,就可以从保险箱里提取巨款付给某某人,连一张收据都不用写。这些钱部分就是用于收买各种人去进行打击异已的活动。两位记者在调查到尼克松手下的二号人物霍尔曼,曾给霍华德-亨特送过一笔钱,让他对水门事件保持沉默。就因这一事实,证明了尼克松有不了推卸的责任。
我以为,这一部影片几乎没有什么高潮,如果非要找一个高潮的话,那一定是影片中连续敲击打字机的声音。我记得有一位影评人士说的好;“在急促的打字声中,它仿佛让我们听到了真正的民主的声音”。每一个新闻从业者或正准备从事这一行业的人,都应该去看一看这部影片,然后再扪心自问,是否还想做一名新闻记者。
我也以为,影片用它的语言镜头再一次地告诉我们,开放式的大办公室里摆满了密密麻麻的办公桌,人们穿梭其中,打字机不停地发出滴达滴达的声,这里的白天与夜晚的灯光同样的明亮。当你在俯瞰下去,多层的圆形大厅就像是一个蜘蛛网,两名记者就像是挂在网上的可怜的小虫。这似乎就是在说,两个小人物想要对抗一个庞大的国家建制,那不就是螳臂躺车,不自量,自取灭亡吗?
影片结束了,我也高兴地弄懂了什么是“深喉”的意思了,那就是永远躲在柱子后面的,从未清楚地露出他自己面貌的,一个神秘,紧张,惊恐,黑暗的人。这也是所谓的黑色电影中的必备的元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