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红楼梦》里最能说会道的人是谁,只要是读过这部书的肯定都会说是王熙凤。的确,王熙凤言辞泼辣,而且善于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让听者无不受用,但这些都是一些讨巧的办法,时间长了,人家自然会看出你是在刻意察言观色,甚至是阿谀奉承。和王熙凤比起来,我觉得刘姥姥简直就是一位天才演说家,她能在短时间里让听者产生心里共鸣,哪怕是恭维别人的话,也是化有形于无形,使人听起来一点不觉得刺耳。这些说话的技巧是我们要学习的,特别是经常和客户打交道的人,可以不学王熙凤,但一定要学一点刘姥姥的沟通艺术,学会了往往事半功倍。
刘姥姥会说话,首先体现在称呼上。我们平常见到客户,总是张总、李处的叫,称呼是不是适合他,我们考虑得很少,反正别人这样喊,我们也跟着喊。其实见面时的称呼很重要,特别是第一次见,称呼得好,可能会给对方留下好印象,自然沟通就顺畅一些。反之,可能会让对方反感,你下面的话他都不一定能听进去。刘姥姥进贾府,是如何称呼那些太太小姐们的呢?刘姥姥可是下了功夫的,特别是第一次见贾母时的称呼,堪称经典。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里写到“刘姥姥便知是贾母了,忙上来,陪着笑,福了几福,口里说:'请老寿星安'”这一连串动作,把刘姥姥第一次见贾母的神情写活了。但是她第一次进贾府见王熙凤却是另外一番神态。《红楼梦》第六回里说:“刘姥姥已是在地下拜了数拜,问姑奶奶安。”见贾母没有拜,只是福了福,称贾母为老寿星,场面轻松,相对随意,而见贾母的孙媳妇王熙凤却拜了数拜,称姑奶奶,场面拘谨,正式得多。刘姥姥为何这样区别对待呢?
我们仔细分析就知道,刘姥姥这么做也是因人而异、因场景而异的。见王熙凤的时候,平儿正递茶给她,但“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里的灰,慢慢地道:'怎么还不请进来?'”根据书里后面的描述,其实这时刘姥姥已经随周瑞家的进来了,就站在凤姐面前,凤姐的这一做派刘姥姥是看在眼里的,而且刘姥姥也知道凤姐其实已经看到她们进来了,只是故意虚张声势、拿腔作调,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子,所以刘姥姥干脆直接拜了下去。称凤姐“姑奶奶”也是恰到好处的,既体现了对凤姐的尊重,又表明了她们之间的关系。因为刘姥姥女婿的爷爷和王家连了宗,自愿做了王夫人父亲的侄儿,那么刘姥姥外孙板儿就应当称凤姐为姑奶奶,刘姥姥也就随外孙称凤姐叫“姑奶奶”了。
刘姥姥第二次来贾府见到了贾母,当时的情景是这样的:大观园姊妹们都在贾母前承奉,刘姥姥进去,只见满屋里珠围翠绕、花枝招展的,并不知都系何人。只见一张榻上,独歪着一位老婆婆,身后坐着一个沙罗裹的美人一般的小丫鬟,在那里捶腿。凤姐站着正说笑。这一段描写,把一个富贵人家的老太太清晰地展现出来了,刘姥姥一看就知道是贾母无疑。尽管贾母气场强大,但是她毕竟是大家闺秀,见多识广,颇有修养,并不盛气凌人、拿大欺小,所以刘姥姥一上来先为她祈福,也就是“万福”,微屈其膝而躬不曲,这种礼节就是向对方致敬,差不多相当于现在说的“您是个有福之人”。贾母有满堂的儿子、媳妇、孙子、孙女、重孙女、重孙媳妇孝敬她;有数不完认不清的丫环、婆子、小厮服侍她。特别是掌家的孙媳妇王熙凤千方百计地孝顺她、迎合她,使贾母尽情享乐,她当然是有福之人。这种问候方式比拜几拜,会更让贾母开心。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刘姥姥称呼贾母为“老寿星”。在日常生活中,贾母一般被儿孙们称为老太太或老祖宗,如第三回里,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来见,凤姐为了奉承贾母,一口一个老祖宗。除凤姐外,其他人大都称老太太。在外面也大体这样,称老太太的多,偶有叫老祖宗的。如第二十九回,清虚观的张道士就称贾母老祖宗。无论如何,“老寿星”是刘姥姥的发明创造,别人口里从未这样叫过。而且这一称呼既是对贾母的尊重,又带有一定的奉承,同时又非常得体。贾母比现年七十五岁的刘姥姥小几岁,已经七十出头了,年龄上她们差不多,如果论辈分,贾母比刘姥姥长好几辈,跟着孩子们都没法叫了。最关键的,贾母是何许人?她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保龄侯史家的千金小姐;长大后嫁给王侯为妻,荣国公贾代善的原配;自己爵位也了得,朝廷诰命一品夫人;儿子也是达官贵人,大儿子世袭爵位,小儿子在朝廷为官;她还是皇亲国戚,孙女是当朝皇上的爱妃。在整个荣宁二府,除旁系本家外,贾母是代字辈唯一还活着的人,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这样的一位老太太,见惯了人间大场面,享受了无尽的荣华富贵,养尊处优已到极致,对她而言,最需要的就是健康长寿,多活几年,多享几年的天伦之乐。刘姥姥一声“老寿星”,亲切自然,真情流露,让人感动,真是神来之笔。这才是人生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