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自身的角度,人的需求以及满足这种需求的劳动就是万物的价值尺度!因此,“劳动”就是人类满足自身需求的选择过程。资本是人的过去劳动创造积累,商品交换也是人的劳动在支配,所以,说剩余价值是资本带来还是社会交换带来的都是片面的,应该说是由劳动带来的。但带来的剩余价值m是:m>0或m<0还是m=0,则是另一个回事了。因为这涉及到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果两者频率不同一(天人合一),当自然环境的变化运动规律起主导作用时,其所产生的自然选择使作为人类自我选择的劳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物质使用价值的可控性或掌控变得没有确定性从而产生了风险加大或运气不好,这样m<0的概率就会增加。
当自然环境的变化运动规律被人认识掌握时,其所产生的自然选择与人类自我选择的劳动生产过程处于同态中,人对自然物质使用价值的可控性或掌控变得有利于向自身价值增殖的方向发展更具有确定性,从而产生转化为符合自身需求的使用价值的风险减小或运气变好,这样m>0的概率就会增加。
当人的心情因为冷静或理性而不会过度大悲大喜情绪化处于“道心”或“守中”状态时,就会在行为处事时不容易被情绪干扰导致对事物信息认识对称和控制操作的偏离,这就是“正知正物”从而产生“知行合一”。否则,就容易偏离“道心”违背“守中”状态,把劳动对象是否符合自身需求选择的价值判断放大或缩小。当供求系数Z>1时,低层次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为了驱动主体自身的行为促使趋于Z=q-/q+=1或f/f*={q(q-/q+)/nt}/(q/nt)=1时,就会通过神经中枢或信息反馈机制来提高关注较低层次有效需求不足之事物的供给或降低需求量的标准,如果Z>1偏离Z=1过度,这时供给物在选择序数的轻重缓急优次级别上就会被神经中枢或信息反馈机制放大置之于更优先的选择顺序之中,从而产生边际效用递增的现象,神经中枢或信息反馈机制提示系统(人的大脑意识)多耗费能量(劳动力)和时间促使行为增加该物的供给,直到边际效用递减和边际效用为0才适可而止。
当供求系数Z<1时,更高层次需求的有效供给不足,原需求物过剩有余,从而为了驱动主体自身的行为促使趋于Z=1时,就会通过神经中枢或信息反馈机制来降低关注有效需求不足之事物的供给,如果Z<1偏离Z=1过度,这时供给物在选择序数的轻重缓急优次级别上就会被神经中枢或信息反馈机制缩小置之于更次后的选择顺序之中,从而产生边际效用递减甚至是为负或小于0的现象,神经中枢或信息反馈机制提示系统(人的大脑意识)少或停止耗费能量(劳动力)和时间促使行为减少或停止该物的供给,直到边际效用为0或大于0才适可而止。
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就是说当供求系数Z>1或Z<1时,就是偏离或反道Z=q-/q+=1或f/f*={q(q-/q+)/nt}/(q/nt)=1时,为了避免大涨大落引起发生质器性的突变,就应该把涨落的偏差控制在把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故老子在“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中用“弱”,弱者,柔软细小也!就是说要以细水长流滴水穿石的可持续精神来谋求人类自身的发展,才能与“道”长存!否则,如果不防微杜渐,自省修正吾身,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系统一旦涨落产生“硬着陆”发生质器性突变,往往就会崩塌,一个人这样就意味着“失败”或出现心身问题,一个社会系统这样,则意味着,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或制度与下层基础的道德民心不统一,容易出现暴。动。内。斗事件,孟子与马克思都认为在特殊情况下赞同用“强”,把“独夫”推下台,更换更能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管理者上去,从而实现“上下同欲”不偏不离的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