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是北方冬天的标配,对于在东北土生土长的我来说,对雪有着不一样的情感。
第一次看到雪花是怎样的情形已经不记得了。之前看到一个视频,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穿着棉衣,带着棉帽,站在楼下的空地,抬头仰望天空飘落的雪花,连连发出惊叹,她只说了一个字,哇……,我想那是每个孩子第一次看雪时的真情流露吧。
待到逐渐长大,认识了雪,但对雪感到的是冷而不是美。
村小学是一处连排房,教室里很冷,冬天的小北风一刮,窗外飘着清雪,寒风顺着破旧的木门和窗户的缝隙吹进教室,冻得人瑟瑟发抖。
教室里没有暖气,同学们把桌椅挪一挪,在教室的中间,生起了地炉子,炉筒顺着窗户伸到窗外去,屋子里暖和多了,但还是冻脚。同学们一边听课一边跺着脚,离得远的同学,下课的时候,会过来烤一烤。
炉子烧的不是煤,而是炉柴,每个学生都有任务,每人至少50斤,记得大冬天挎着土栏去山上刨树根交炉柴。
从上小学开始,每年冬天都会生冻疮,即使戴着棉手闷子穿着棉鞋,还会生冻疮,直到升入初中以后才慢慢好起来。
冻疮遇到热,专心的痒,用手去挠,又专心的疼,那滋味很不好受,用雪敷在上面或者浸在热水里才好一些。
待到春天,冻疮好了,还会留下疤痕。第二年冬天,有冻疤的地方还会冻,以至于我认为以后不会再好了。
至于打雪仗的时候太少了,男孩子偶尔会去玩儿,女孩子没有几个人玩儿。
下了雪还要扫雪,在家里,要扫院子里的雪,上学了要带上自家的铁锹去学校扫雪。那时候很讨厌下雪,一下雪就要劳动,大冷天冻手冻脚的,只想呆在暖和的屋子里。
所以下雪总是和上山打柴,生冻疮的手脚,大冷天扫雪联系在一起,哪能还想到雪的美,感受到的只是冷。
到了初中,学校离家有八里多路,教室是一大趟平房。条件比小学要好一些,冬天室内有暖气,不用再交炉柴生炉子了,也不用我们扫雪,由于离家远,冬天上学还是很冷。
初二的下学期,附近的一所矿山子弟中学与我们学校合并,我们搬到了那幢3层教学楼里,屋子里有暖气,厕所在楼里,仿佛到了天堂一样。
上学以后,学习到很多描写雪的文章和古诗词,才知道在作家的眼中,本来平常的雪可以写得那么美。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既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还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等。
鲁迅先生还把雪比喻成了日本妇女头上的大发髻,非常形象。
也听过好多关于雪的歌,《我爱你塞北的雪》,婉转悠扬的《一剪梅》,雪花飘飘,北风萧萧,那画面想想都美。
追过电视剧《雪山飞狐》,里面的主题曲是追梦人,一直非常喜欢。
雪是那样充满诗意,雪中有浪漫的情怀,洁白的雪花,象征着一个人美好心灵,自己慢慢地喜欢上了雪。年轻时,喜欢在下雪天打着伞凝神看雪花飘落,每到冬天,期待能早些下雪。
随着年龄的增长,常常忙得焦头烂额,把更多的时间给了工作,家庭,孩子。每天有没完没了的家务活要做,常常会遇到工作不顺心的时候,为孩子的学业着急上火,每天像一个陀螺不停地旋转,心里已经被各种杂事填满,哪有什么闲情逸致再去感受雪花的烂漫。
当孩子长大,自己不再那么忙碌,有了时间,这时又会静静地看雪。
可这时看雪,和从前大有不同,多了一份对从前雪天的思念,那些曾经的过往带给自己的是美好的回忆。
雪还是雪,因为人的年龄增长和不同心境带来情感的变化。雪没有变,是人在变,套用一句古诗也可以这样说:
年年岁岁雪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愿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洁白如玉,圣洁纯情的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