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出门,都能长进一点,大脑从来都是不愿意停止思考,做了,想了,总会得到些什么。
悠悠八天过得很快,就像妈妈开心地说,一转眼就过去了,不过回想时能美滋滋的。
人世间,有多少个八天过去了,可是每一次,是不是都会这样感叹?
每年留一周左右时间留给自己当女儿,真是极好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当过妈之后。
自己生活上一直是个大大咧咧的人,衣食起居都是简单之人,或许最多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看书写字,我和妈妈之间平日里更多的是简单的交流,来了,去了,家长里短,吃什么。
结婚后,和妈妈成了邻居,幸运地是妈妈一手好厨艺,平日里都是在妈妈家搭伙。结婚也十四年了,那么多年我连个荤菜都不曾做过,会煮饭,会做菜(真的仅是素菜),仅限于不饿死自己。幸亏生于这个时代,有外卖,有钟点工,让我这种只爱读书写字的人还能活得滋润。我们家经常搞聚会,要么每个人自带菜来,要么外卖,更多的时候大家来尝尝妈妈的手艺,几乎我所有来过我家的朋友都尝过妈妈的手艺,我这个女儿就像没出嫁一样,朋友来了就在妈妈家吃饭。现在妈妈年纪大了,我也渐渐减少了这样的邀请,毕竟都是操劳的。
生活上,我很难有机会照顾妈妈,一来自己也是粗糙之人,二来做饭做家务实在是自己不擅长,我爱看书,平日里我自认为最大的孝顺就是有意识地留出时间单独陪妈妈聊天,有觉察地聊天,以精神滋养的方式来替代实际的打下手吧。
好在妈妈还有一个最大的爱好就是旅行,她天生充满了好奇心,对哪里都感兴趣,出门在外,不计较吃住条件,把自己从常规的生活中跳出来,去看看大千世界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既是妈妈的爱好,也是滋养她的方式。
这次出门,我一直在想,什么是陪伴,什么是孝顺。
陪伴
如果我和一群朋友来,那么能照顾到妈妈的会是极少,因为妈妈永远是那个先去照顾他人的人,不刷存在感,可能那个年代的人总是以大局为重,很多时候也并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
好在妈妈生性容易满足,对于这样的日子早已经知足,没有过多的需求,真正贵重的东西更是舍不得买给自己。
我在想,或许从小的家庭模式中,外婆比较重男轻女,总让她觉得别人比她重要。小时候,她要回家做家务,而哥哥就可以在外面玩,很多这样的经历之后,她会觉得别人更重要。
加上妈妈嘴笨,很多话心里明白,到了嘴上就说不出,也就习惯了吃亏。
或许从另外一个角度解释,大脑原本就不是平衡发展的,空间能力强的人,语言能力一般就会比较弱。
之所以要这么出来,这几天,我所说的话,全都是和妈妈说,不会有其他人来抢注意力,全然的陪伴,是我能做的。
孝顺
自己从小的性格都有些跋扈,用妈妈的话来讲,很多时候会得理不饶人。其实长大了自己明白,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父母儿女之间,不是因为道理才彼此亲近的。
这次出门才真的想明白,妈妈的很多话也许没有道理,逻辑是混乱的,但是,对于年近70的妈妈来说,本来就不是来证明对错,如果不是原则性的问题,顺着便是。
这一次,对我来说,很多时候到嘴边的话,硬生生地咽了下去,尤其是当出门在外因为山比较高,楼梯比较多,妈妈爬不动了,刚刚放进包里的门卡找不到了,我内心的声音就会跳出来,愿意看多少风景就看多少风景,门卡找不到了就补办一张,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放下任何对错的评判,好好地陪伴,认真地顺势而为。
这是对自己的要求,其实做的还很不够,有时候会忍住不想纠正妈妈的言语,依旧在可笑地挣扎着,我所谓的正确就真的是正确吗?
的确,同理心这东西实在太难,我没有这份成长经历,我没有这份处事模式,我可以不闻窗外事地长大,我又哪有资格去评论纠正他人。
作为女儿,顺也许更为重要。
其实,很感谢这一生能成为妈妈的女儿,也许言语会有偏差,但是那份母亲对女儿的爱始终毫无偏差,从小到大我从未怀疑过妈妈对自己的爱,正是如此,我内心最主要的安全感一定是来自于妈妈那份深沉的爱,妈妈不善言语,但这份母爱从来不需言语。
也许我们在一起时,就这么静静地处着,我们没有过多的言语,我们就这样安心地彼此陪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