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困扰,你认为自体心理学是怎么理解一个人的困扰形成的?试著结合个人的经验或是在心理工作遇到的个案进行描述。
自体心理学认为,婴幼儿时期,个体需要经常性的获得照顾者共鸣性的回应,以此来建立一个连续的内聚性的自体。再通过恰到好处的挫折,促成蜕变性内化,以此来夯实自体。
如果个体遭遇无回应或被曲解,就会产生一些问题。
虽然在这节课里,徐老师还没有提到无回应状态会产生什么问题,但据我推测,无回应状态会使个体的自体感非常虚弱,继而出现两种倾向:一、个体长大后可能会采取很多过激行为引发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并对别人的无回应状态深感焦虑;二、个体会成为一种冷漠回避型人格。(是否正确,还需老师指正)
如果是被曲解,在没形成创伤的情况下,个体会产生“水平分裂”,将该经验压抑进潜意识,这种情况一般不会产生很大问题。但如果是形成了创伤,最终表现为症状的可能性更高。
如果在被曲解的同时,个体产生了极大的羞耻感,就会在水平分裂的基础上产生“垂直分裂”,导致与自体感觉之间产生隔离。垂直分裂表现多为语言表达的不连贯、自相矛盾,而且还会倾向于出现极傲慢、自负的态度,对他人进行贬低。
一般水平分裂的个案比较容易进行干预,而垂直分裂则很难。有水平分裂的个案不一定有垂直分裂,有垂直分裂的个案一定有水平分裂。
我在工作中遇见一个男性个案,他刚与女友分手,状态十分萎靡,成天只是打网络游戏。他希望改变自己的状态,却拒绝谈感情创伤,并认为自己已经完全克服感情挫折,而且已经想得很清楚,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只是利益交换而已。该个案还对自己的咨询进行了规划,希望通过两次咨询就彻底扭转自己的状态,并要求咨询师马上告诉他怎么做。
我问他觉得自己的萎靡状态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他说就是因为自己懒。经过后面的一些澄清,我发现在他“傲慢”的背后有着极低的自我价值感,这种两极化的摆荡应该就是曾经的自体没有得到共鸣性回应,而产生的垂直分裂,导致个案的自恋一直无法迈向成熟。
在生活中,我也遇到过一位女性,她常喜欢突然插入别人的聊天,但每次又不能和别人同频的对话,常常自说自话,或误解别人的意思,周围的人都觉得她莫名其妙。由于这位女性不是我的个案,没有更多资料,我只能推测她小时候也常常得不到共鸣性回应,甚至是无回应,所以在现在的人际关系中才无法与人同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