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介绍了青少年生理方面发生的变化。接下来,我们需要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变化给青少年带来的心理影响以及青少年的心理社会性发展。
一、青春期生理变化给青少年带来的心理影响
青春期身体变化给青少年带来的心理影响主要体现在性意识的觉醒。当男孩遗精、女孩第一次来月经时,父母如果不进行教育引导的话,青少年会出于本能的去琢磨,他们会借助一些书籍、录像以及和同龄人聊天来获得这方面的知识。但这种“单向学习”非常容易使一些孩子受刺激,受刺激以后产生生理冲动,然后做出一些冲动行为。
二、青少年心理社会性发展
青少年心理社会性发展主要体现在独立意识、自我发展、同伴关系三个方面。
1.每个青少年都需要成长为自主的成年人,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在行为上,青少年会想方设法获得足够的独立和自由,如在生活学习上会表现为开始回避父母的干涉,为了获得更多自主权,开始避免和父母谈及个人的事情。在情绪上表现为抛弃儿童时期那种在情绪情感上对父母的依赖。
青少年独立性的发展过程中难免会与父母产生冲突。从父母的角度来看,这种冲突往往会被认定为青少年叛逆的表现。如果我们父母能换个角度,从社会性与独立性的来看待青少年叛逆的问题,或许就能得到一些启发——青少年叛逆实际上意味着青少年在成长中对独立性的渴望,是一种正常的社会化过程,这里面包括了人类成长进步的重要因子。从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看,最初是稚嫩的生命,需要精心呵护才能慢慢长大。随着自身的成长,他越来越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面对社会,孩子身上这种成长的力量天性,到一定年龄阶段就试图在社会中宣告自己的存在,并看作是锻炼自身的机会。但父辈们有时会凭借某些已有经验来限制他们的这种成长探索,这被认为是引发青少年叛逆的一个根本缘由。其实,挫折、困惑和迷茫往往是伴随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的。成人眼中的叛逆,实际上是青少年在以各种方式经历生命的历练,是在传递成长的信息,这本身表明他们开始具有自主意识了。当然,青少年时期的叛逆是“感性主导”式的叛逆,理性思考尚不完善,但随着成长过程中的不断学习和体悟,理性思维逐步增长,“感性叛逆”会向“理性叛逆”转变。
2.对于青少年自我的发展我们需要从自我概念、自尊、自我认同这三个方面来加以理解。
青少年自我概念典型的特征是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表现出不同的自我,即青少年与同伴在一起时和与父母、老师在一起时,对自己的看法是不同的。青少年的自尊与情绪情感支持和社会赞许等紧密联系,所以我们有时候会发现中学生学习的好坏跟老师密切相关,这并不是青少年智力的问题,而是不同老师对学生持有的态度不同。
青少年自我概念和自尊的发展是青少年形成自我认同的基础。自我认同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与这个社会的关系、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清楚自己的奋斗事业。自我认同扩散的青少年会讨厌思考自己未来应该做什么,会把大部分自由时候花在娱乐上;自我认同达成的青少年对自己的人生目标、价值、信仰能够做出承诺;自我认同早闭的青少年通常采用父母的价值观,他们对于自己未来的承诺是未经过探索得来的;自我认同延迟的青少年焦虑程度较高,他们对于自己的未来没有定论,一直处于探索中,这种长期没有发现自己未来目标或价值的探索会让他们处于慢性的高压力状态中,因此他们会更加难以调节紧张的情绪。
3.青少年同伴关系我们从青少年友谊、青少年的恋爱、同伴服从这几个方面来理解认识。
朋友是青少年最快乐体验的来源,也是让青少年感到最舒适、可以敞开心扉无所不谈的人,这其中的原因在于友谊,友谊在青少年交往中起到了多方面的作用,这其中包括陪伴、刺激、时间与资源支持、鼓励、了解自己立场、亲密等。
可能最让家长担心的还是青少年的恋爱关系。我们需要认识到大部分青少年开始谈恋爱,并不是为了满足依恋或者是为了满足性需要。相反,初期的恋爱关系是青少年探索自己究竟有多少吸引力、自己应该怎样谈恋爱以及所有这些在同伴眼中如何被看待的背景。至于谈恋爱的原因,年龄较小的青少年主要是为了娱乐、获得同伴地位;青少年后期的年轻人则是因为需要陪伴、感情和社会支持。
在青少年期,服从同伴的压力变得非常强大,被同伴拒绝的痛苦是刻骨铭心的。积极的同伴压力可以帮助我们预测青少年的社会可接受冒险行为,而消极的同伴压力则会让青少年出现说脏话、偷东西、搞破坏、取笑老师和父母等行为。
此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校园欺凌现象。
青少年受欺负的时候是不好意思去找老师的,大部分时候也不告诉家长,所以这个阶段青少年往往会遇到很多麻烦,这个时候只有去寻求自己的同伴。因此有些青少年会去与坏孩子或者“社会人士”交往来避免自己受到欺负,家长也会因此骂他,“你怎么不和别的孩子交往,天天和他来往”。事实上家长应该注意的是青少年只要有与坏孩子或“社会人士”交往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有不安全或者受到威胁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