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第二大脑”?——《打造第二大脑》导读P1

本系列是知识管理理论学习的一部分,通过系统梳理市面上常见模型最原始的样子对各种模型适用的环境和可以改善的内容作出摘抄思考。如果对内容很感兴趣的话欢迎看本专栏内其它文字。具体行文目的请见结尾关于本系列一节。

导读

书名:Building a Second Brain: A Proven Method to Organize Your Digital Life and Unlock Your Creative Potential

中译书名:《打造第二大脑》

作者:Tiago Forte(蒂亚戈·福特)

资源获取:很多渠道都有,直接搜就能搜到

Building a Second Brain

这本书内容并不多,考虑到看书前大家对本书的基本方法论应该都有一定了解,所以内容并不会特别晦涩,阅读起来也很快。除去仍然带有一定营销教材所选用的不明所以的案例以外,本书仍然是一本非常值得快速翻阅的教材级别的文章,对尝试规划知识管理理论的新入门玩家来说非常有价值。

中文推荐语中有着很多大家熟悉的名字:GTD方法提出者戴维·艾伦,Notion联合创始人西蒙·拉斯特,YouTube效率博主阿里·阿布戴尔(他最近刚刚入驻B站,推荐有兴趣的同志有时间去学习学习)等等。即使不考虑营销层面的互相吹擂,这本书也算很有分量了。

本文对应本书第一部分 The Foundation: Understanding What's Possible(第1-3章),其余部分参见专栏其它文章。

“第二大脑”的由来

作者的经历可以算是传奇:语言能力和短期记忆的丧失让他转向发掘一种有效整合过往病例的信息管理链条,并通过自我发掘找到了问题症结从而走向健康。作者一次为契机将数字笔记融合到生活、支教、咨询工作等内容中,基于笔记带来的记忆将信息爆炸中的内容整合为己所用,其称为”在正确的时间找到正确的信息“。基于上述书中的经历,作者开发出了一套“第二大脑”系统,用于正确的帮助人开发生产力。

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核心观点有四个(我都很认同):

1.大脑是创造力的核心,应该主要用来创造而非记忆;

2.信息是开展一切工作、创造新事物的基石;

3.信息时代让当代人日均处理信息量在显著增加,但他们并没有开发有效的手段去匹配增加的信息;

4.信息的增加和无序性会让生活和工作在搜索信息中停滞,且往往事倍功半。

因此,第二大脑的目的是将记忆性的工作从身体的大脑上独立出来,将创造性的工作留给大脑思考;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的先进性,对原有的纸质笔记系统进行升级,在记录中整理知识,让科技助力思维。

也正因如此,作者为第二大脑提炼出了以下四大关键能力

1.推动抽象思维的具象化;

2.促进不同思想间的融会贯通;

3.辅助长期决策规划;

4.形成鲜明而独到的观点。


中文版封面,封面上的内容当论据非常合适

“第二大脑”的运作——始于笔记软件但不停于笔记软件

接续上述能力,作者剖析了第二大脑搭建的平台和渠道:或者说,作者通过第二大脑这一概念,成功地启发了大家如何用笔记软件开展个人知识管理。

首先,作者希望大家对笔记的身份有一个最基本的认知转变,即笔记不能再是求学时期的应试、一次性导向,而应该带有服务于个人知识体系建构的独立元素。(下面这段文字写得太一针见血了,我直接从译文版内复制过来供大家参考)。


对于许多人来说,有关“记笔记”的概念都是在校期间形成的,很多情况下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记下某些要点。这也暗示着一旦考试结束,这些笔记便完成了历史使命。这种做法本质上是将学习视为一次性的活动,而忽视了对于知识的长期利用。

随着我们进入专业领域,对于记笔记的要求也将颠覆。在校期间掌握的记录方法非但陈旧过时,而且与实际需要完全背道而驰。在专业领域内:

没有人给我们敲黑板画重点;

没有人提示我们使用笔记的时机和方法;

没有人知道“考试”会在什么时间、以何种形式出现;

只要第一时间做好笔记,日后便可随时参阅;

我们应当对自己的笔记进行加工,而非仅仅生搬硬抄。

这与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的记笔记的方法有着天壤之别。是时候将考试专用的简陋涂鸦升级为更加充满趣味和活力的札记了。现代化、专业化的笔记,即所谓的知识模块——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而无须依赖大脑记忆的独立信息元素。


在此基础上,笔记软件由于其多媒体、非正式、开放性和行为导向的特点,更适合作为第二大脑的内容载体。换言之,纸质笔记仍然可以作为知识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它只是相对没有电子知识和文字那么灵活而已。在此基础上,笔记软件和工具的选择就更加因人而异了,“取决于移动设备的类型、工作或业务的需求以及使用者本人的格调品位等”发生变化;“随着科技的进步,用户在不同平台之间的跳转将会是日后的常态”。

为什么不停于笔记软件?笔记软件只完成了知识处理的录入工作,进一步服务于成果转化需要更多的努力。作者将这个进一步完成第二大脑辅助思考的流程命名为CODE法则,亦即:抓取(Capture)、组织(Organize)、提炼(Distill)、表达(Express)。

CODE法则示意图

以上是本书第一部分的内容简读。作者在第二部分 The Method: The Four Steps of CODE 中深入介绍了CODE法则的思路和应用场景,这将在下一篇文章内介绍。

P.S. 关于第二大脑的内容,作者开设了一个网站用于深入介绍相关工作。我没有对网站内容进行深挖,大胆猜测和本书内容应该大差不差?

Building a Second Brain-Course


官网介绍

关于本系列

诸如P.A.R.A.,CODE法则等被很多人奉为圭臬的知识管理法则,在网上的传播其实经历了较多的转手。换言之,很多人没有对于这些法则本来的样貌以及作者提出它们的背景有一个完整的认知,这其实【从底层链条来说】不是很利于大家将这些内容转化为自己可使用的模板。本人也是出于这段时间对知识管理的学习兴趣和整理留档的强烈意识,批量阅读学习了这些法则相关的原始文章,并尝试建构一些知识管理理论层面上的“教材体系”。这一部分也来自于之前做科研时,对于参考文献以及引申出的知识溯源的执著。

但其实说到底,对这种知识管理模式的宣传一定是带有一定夸大成分,或者说传销成分在的;毕竟,一方面这些作者都是靠知识体系吃饭的,无论是卖课还是做讲座,不像我们只是以学习的视角来体验;另一方面,知识管理本来就不同于自然科学一般有一个可以被奉为圭臬的真理,而更像社会科学一般会广为大家讨论,并在螺旋中前进。

所以所谓理论,只是为了让大家对于一些模型和方法被提出时的原意有一个直接的理解,并找到获取相关理论原文的渠道,而不是什么1+1=2式的真理传播。

希望这个系列可以一直更新下去!我不是专业做知识和效率管理的,只是一个最近有时间认真学习知识管理体系的普通人。期待您的提问与交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