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治兵者,必先选将。”意思是,要治理好军队,必先选好将领。
为什么选将这么重要?
刘向在《说苑·指武》中给了答案,“将者,士之心也;士者,将之肢体也”,意思是,将是军队的心和魂,兵是将的肢体。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说“置将不善,一败涂地”,从反面也说明了择将的重要。
那么,一个优秀的将领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
《孙子兵法》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即懂兵法会打仗,言而有信,爱兵如子,不怕死,纪律严明。
现在企业的管理者,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攻城略地、抢占市场,其实就相当于古代的将领。现代管理理论也给管理者下了定义,管理者通过组织协调他人达到组织目标的人,需要具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项基本能力。
管理者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要组织协调他人达成目标,明面是做事,实际上做人的工作。因此,无论是上面哪种说法,其本质要求可归结为一点:管理者要会带队伍。
而现在一些企业干部的素质现状,又是怎样的呢?据我多年来的观察,大体有这么四种(依某省级企业为例):只在机关干过没有基层经验的,业务能力强但连班组长都没干过的,既有基层经验也当过团队长但始终不懂带队伍的,业务能力强也会带队伍的。第一种,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第二种,业务能力强但连小团队管理经验都没有;第三种,缺乏管理和带团队意识,甚至对带团队认识有偏差、且始终不愿意学习改进;第四种,很全面,但数量太少,从全省地市和省级本部部门一把手来看,不到十之一二。
经过梳理分析,我把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是对干部素质能力缺乏明确的标准(能力素质模型)。不知道一个干部应该具备的素质能力有哪些,不知道每个领导岗位对干部特有素质能力的要求有哪些。所以选拔干部就五花八门,安排岗位也是随心所欲。比如把机关一名班组长都没当过的员工提拔到地市当副总,比如把市分的部门经理直接提拔到省公司全面负责某个部门,比如把连县分总经理都没担任过的人,提拔担任市分公司总经理,再比如,把有丰富市场经验的干部安排到后端职能部门……现实结果显示,这样的干部到岗后很快就现了形、露了馅,有的瞎指挥乱作为措施不接地气或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有的不会为不敢为业绩长期低迷,有的把一方政治生态搞崩干群关系异常紧张士气低落,有的前后端安排不匹配造成了人才的极大浪费。以上种种,排除私心作祟的因素,我认为主要是企业对选人用人的科学规律缺乏认知,不知道“猛将必发于卒伍,州官必起于州郡”这个古人尚且知道的道理。
二是选拔方式不科学不严谨。该企业前些年,还是面向基层一线、通过公开竞聘的方式选拔干部,过五关斩六将选拔出来的,干部素质都相对比较高。近几年不知为何改为了层层建立人才池层层推荐制,然后通过一次座谈会,就把干部给选出来了。这种方式乍看起来也没什么问题,但存在比较严重的漏洞和风险,有的下一层向上一级推荐凭的是决策者的好恶,上一层决策也仅凭一次座谈会发言就一锤定音(有时也是凭决策者好恶)。试想这样粗放的方式,能精准选拔出想要的干部吗?答案一定是不能。而且这种方式,很不透明,缺少公信力,造成群众意见大、满意度低,工作积极性受挫,同时也产生了不好的导向,员工认为踏踏实实工作干出实绩,不如与上级搞好关系。
三是选拔后不培养或不会培养。干部提拔到新的领导岗位后,组织就不管不问了,任其像野草一样自由生长,没有培训培养、没有指导和赋能。殊不知,一个员工提拔到领导岗位上,都是属于欠资格上岗,要补的东西很多。当然企业有时也对干部进行培训,但一年累计下来培训不到三天,而且培训内容多是业务类的课程,至于管理能力(时间管理、沟通管理、项目管理、团队管理、绩效管理等)、企业文化、战略、领导力、非人、非财、TTT这些管理者最需要最缺乏的能力素质培训压根没有。不培养赋能也就罢了,说是没有用浪费钱还耽误时间,他们不知道,抗战期间,团长以上都要抽时间到抗日军政大学上课,华为的干部要求每年必须到华为大学接受培训。不培养赋能也就罢了,还美其名曰靠自己悟,他们不知道,学习型组织是最高效的提高集体智慧和能力的方式,悟最慢结果也最不确定,往往多年后悟出来的寥寥无几,悟废的倒是大多数。至于传帮带,人才梯队建设,大家也都常常喊常常提,但靠这样的干部去搞传帮带,只能是瘸娘生个瘫娃娃——一代不如一代,到最后,业务发展不好了则怪罪于干部能力不行。如此企业发展耽误了,人才发展也耽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