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理浅说》(9.1)
卷一 五行总括图(1)
人体有“一气阴阳,阴阳化生五行”。“五行总括图”是五行系统的总结。
1.五脏五行:肝木、心火、脾土、肺金和肾水。
2.方位:肝,东方;心,南方;肺,西方;肾,北方;脾,中央。
3.里表(卦):肝(风巽),胆(雷震);心(火离),小肠;肺(天乾),大肠(泽兑);肾(水坎),膀胱;脾(地坤),胃(山艮);(包络,又称心包,三焦)。
4.季节:肝,春;心,夏;肺,秋;肾,冬;脾,四季(长夏)。
5.经络,经脉起止(略):乙阴,足厥阴肝为脏,甲阳,足少阳胆为腑;丁阴,手少阴心为脏,丙阳,手太阳小肠为腑;己阴,足太阴脾为脏,戊阳,足阳明胃为腑;辛阴,手太阴肺为脏,庚阳,手阳明大肠为腑;癸阴,是少阴肾为脏,壬阳,足太阳膀胱为腑;(包络,三焦)
6.脏腑功能:肝,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心,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小肠,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大肠,传道之官,变化出焉。肾,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膀胱,州部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脾,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胃,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包络,臣使之官,喜乐出焉;三焦,决读之官,水道出焉。
中医理论基础是经络,人体生理的一切活动都是基于“吃喝拉撒睡”的物质变化来维持,而物质变化在人体中以气的运动来实现,“气聚则成形,形散则气成”,气的运动是通过经络来完成的,表现出阴阳的变化。人体十二经络分手足三阴三阳,经气流注依时辰(天地之自然变化)而行,出现了阴阳变化规律,形成了生命活动的周期节律,这是“天人合一”生命原理的体现。(黄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