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一个理科生喜欢历史,我的答案很简单,因为历史既有趣又有用。跨越千百年,阅读古人的故事,或惋惜或折服,或赞叹或憎恶,真是莫大的乐趣所在,然而历史最有趣之处恰恰是历史最有用之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故事总是以相似的方式一再发生。我很喜欢马克吐温说过的一句话“历史如同诗歌,她从不重复只是不断押韵”。翻开历史你会发现,同样的错误,人们总是重复踏入。正式历史的不断重复性,让历史有了特别的指导意义,在中国古代,历史就是传说中的“屠龙之术”,是那些意图翻云覆雨,意图权倾朝野,意图彪炳史册的野心家的必备参考书。
人们总是觉得历史很遥远,和我们毫无瓜葛,其实千百年过后,我们未必比古人高明多少,所有人性使然,古今同理;人们总是觉得历史总是关于天下国家,其实天下也好,公司也罢,都是由人组成,无非是关于利益的你来我往,数量上的积累改变了游戏的复杂度却没有改变游戏的本质。我的工作似的我接触了形形色色的公司、单位,他们的市场细分各有不同,业务内容大相径庭,我却总可以在它们的身上找到王朝的影子,品味出许多有趣的特征。
高祖与初汉三杰型
汉高祖刘邦是几千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上,仅有的几位从白衣起家而最终夺得天下,绝对的千秋功业,除了他自己名垂青史,他的团队也是在历史上备受推崇,被誉为“初汉三杰”。萧何——历代丞相的代表,韩信——历代兵家的偶像,张良——谋士界的明星。刘邦从沛县起兵抗秦,到率先攻入关中,从焚栈道到垓下定乾坤,开创了汉朝400年的辉煌。无论立汉后如何,刘邦在征战之中,对自己的杰出团队给与了想当的信任,更难得是他知人善任,将长袖善舞的萧何安置于后方,负责运营,让一代军神韩信开疆破土,将张良留做机断顾问负责危机公关,尤其对韩信的运用,既做到了充分放权让其发挥能力,又能及时对其加以控制,称得上是人才管理的教科书。而除了初汉三杰,刘邦对其他手下的使用也同样让人叹服,本是屠夫的樊哙,盗贼的彭越在刘邦的领导下都成为了大汉独当一面的将领。特别要提一点的是,由于比较的对象是战神项羽,军神韩信一级的人物,人们往往误以为刘邦的军队指挥能力很差,只是善于用人,其实,刘邦的军事指挥能力非常优秀,在得到韩信之前,刘邦的义军打过很多胜仗而且领先于项羽进入了关中,而在韩信领兵之后,刘邦曾几次深入韩信大营直接夺得兵权,建国后英布敢于谋反也是考虑到刘邦年老无法带兵出征,其余不足虑。
很多成功的创业公司身上都有着西汉建国团队的影子,公司的管理人亦是公司的创始人,他们人格魅力出众,处理问题果决而讲究实际效果,在他们身旁团结着一批有能力而各具特色的员工,有的人业务技术过硬,从业经营丰富,有的人善于平衡各种关系,保证公司正常运营,有的人深谙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保证投资人资金源源不断地进入,而重要的是公司的管理人能准确的将他们放在适合的岗位上并给予充分的信任。其次,公司有着出众的培养机制,一般员工向核心人才的转化率保持在较为理想的水平。在在团队繁盛分歧时公司管理人又能做到乾纲独断,统一思想,保证整个团队朝着同一目标前进。公司的管理人往往对于实际业务有着充分的了解,有着至少在优秀水平以上的业务能力,这就使得管理人的决定能够直接有效,不会脱离实际。这种公司对于市场有着清晰的认识,有着明确的发展规划,有着切合实际的战略目标。我们在FACEBOOK,在小米等公司身上都看到类似的团队架构,合适的股权,优秀的初创团队,恰当的人才培养,明晰的发展路径决定了公司的突飞猛进。这样的团队可遇不可求。
大明嘉靖型
明朝的嘉靖帝应该是历史上最聪明的几个皇帝之一,几十年谋求得道升仙,炼丹修行,却牢牢把握住权柄。嘉靖朝的党争不断,首辅此起彼伏,从杨廷和到杨一清,从夏言到严嵩直至徐阶,政治局势波诡云谲,嘉靖却在其中从容平衡,既然权力得道分化又能将党争的伤害控制在可控范围内,无论首辅是谁,其实在嘉靖的眼中都不过是彰显自身权力的工具,需之即用,不用则废。整个官僚体系派系林立,争斗不断,而各层级又是等级森严,行政手段僵化不切实际,又注重所谓的规矩,然而偏偏在这不尽的内耗之中,大明这艘已是千仓百孔的大船却能艰难前进。王朝的重心不在于开拓版图,不在于改善民生,而在于使得让这架巨大的机器日复一日地运行下去,每个阶级都渴望保有昨日一般的权威。
相信这样的情景引起了很多国企员工的共鸣,其实不仅是国企,任何企业在到达一定规模后都会出现官僚化的趋势。这样的企业充满了仪式感,任何小问题的解决都要依赖于一系列成型的,僵化的的手续,公司对于汇报和会议有着无比的热情。领导层对于开拓市场,发展企业的热情显然比不过围绕权力的你争我夺,下面各阶层的人员对于解决问题的热情显然比不过对于自己阶层威仪的保证。最高的领导可以不得懂市场,可以不懂业务却一定懂人心,所有的下属不是在他看来不是为了同一目标奋斗且具有独立人格的伙伴,而只是自我意识的彰显者。在企业里实心干事的人总会感觉到来自于各个方面的无形压力,所有提升工作结果的努力都无法完全付诸实施,就像倾尽全力而挥出的拳头打在一团厚厚的棉花上。领导层既不愿在底层调研,也看不起下属的汇报。所有的决定的制定不是来自于市场的数据分析和用户的调查研究,而是来自于窗明几净的会场里一遍遍加水的茶杯和云雾缭绕的香烟,最终的结果也很少是为了解决某个实际问题,而是权衡各方利弊的妥协。当然,在这样的企业中有着一大好处,就是它有着极高的容错率,毕竟你捅的篓子很快会在推诿扯皮中被忘得干干净净。
崇祯南明型
这是一段荒唐与悲催交至的历史,是一段痛心和无奈的历史,也是一段搞笑和疯狂的历史。人们习惯于将崇祯归于大明而与南明相分割看待,我却觉得南明的闹剧是崇祯朝悲剧的反复和延续。
崇祯在位16年多的时间,杀过自己的三边总管,杀过自己的辽东督事,杀过自己的内阁大员,逼死过自己的平叛统帅......他曾经几次将李自成逼入绝境,每一次都由于自己的错误决定让其死灰复燃。对于日渐强盛的后金,他徘徊在战与和之间,徘徊在主动出击与战略防守之间。他穿着打着补丁的龙袍,跑马灯一样的换着内阁和首辅。他对于手下忤逆则重罚,放权则生疑,绝不考虑实际困难,胜而不赞,败而屠戮,甩锅给下属是他的日常,甚至城破自尽前疯狂地屠杀子女,没有对身后之事做出妥善安排直接导致南明内乱不断。崇祯挂在树上之前说“君非亡国之君,臣尽亡国之臣”,在他眼里两榜进士显然比不过刘邦的屠夫、盗贼。
1644年,南明面对失陷的京城时候,是这样的局面,南京城中有着完整的官僚兼职,江南四镇有着总兵力超过清军的数量,相比于东晋,相比于南宋,南明有着好得多的局面,然而实际结果是从弘光到永历,南明仅仅扛了18年便灰飞烟灭。在1644年北京陷落,北方告急,清军南下的关键时刻,南明没有整顿军务,没有梳理官僚统治,没有后勤备战,没有加强防御,甚至对于清军、李自成的大顺军没有一个清晰的战略,对于是战、是和,是联合一方消灭另一方,南明的老爷们没有任何看法。取而代之,南明开始了谁做皇帝的大辩论,之后是延续崇祯朝的清流和阉党之争,然后是武人和文官之争。在南明中的每一个都打着自己算盘,规划着自己的未来,没有人关心清军过江,所有人都为一个虚无的、毫无意义的官衔打的不可开交。最后的结局就是小心翼翼来试探的清军意外的收获天下。
可惜的是,太多的公司都是这样的状况。公司没有明确的战略规划,没有可执行的经营任务,面对充满的恶意的的市场,公司中的所有人都避而不谈,一心围绕权力蝇营狗苟。公司的决策层关于基层状况其实一无所知,他们对于员工汇报一概不信,既希望员工可以做出业绩,又不愿意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权力支持,做出一些业绩则怀疑员工的动机,做不出业绩则否定员工的能力,奖少惩多。而深谙各种潜规则的职场混混却可以步步高升不必承担失败的风险。于是乎,抱有梦想的人要不是加入进去一起开始权力的游戏无心于业务,就是被迫离开寻找新的舞台。
三个典型的公司情景和历史对照,看得出现代与古代,公司与朝堂其实距离没有那么大。毕竟无论古今,无论庙堂还是公司,都是由人组成的集群,而人组成的集群有一个特点,一旦满足某些特征,集群将按照历史已经预演的路径全速前进甚至不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我们往往身在其中而不自觉,读史让我们有了一个角度可以脱离现有的位置,客观地看待我们的所处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定,毕竟阳光底下没有什么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