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之所以在康熙时期出现了九子夺嫡事件,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康熙生下的儿子比较多,而且大多比较优秀;二是太子胤礽有瑕疵,以及后来直接被废,太子之位空缺;三是清王朝不太注重嫡长子继承制度。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当时的具体情况。
第一,康熙生下的儿子比较多,而且大多比较优秀。
清王朝12个皇帝中,生育子女最多的就是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且相比而言,康熙皇帝的儿子成活率更高,在康熙中后期,康熙比较大的儿子中已经有十几位成年。
康熙的儿子不但多,而且大多都有才能,他们自然也都希望自己能继承皇位。原来,康熙比较注重皇子的教育,皇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受到良好且严格的教育。长大后,康熙皇帝又积极任用皇子,让皇子们在实际政事中得到锻炼,这些让康熙的皇子大多数都有一定的才能,这是九子夺嫡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太子胤礽有瑕疵,以及后来直接被废,太子之位空缺。
康熙皇帝的太子胤礽在襁褓中时就被任命为太子,康熙皇帝也非常的爱这个孩子,让他很小就去学习和练习政事处理能力,甚至经常亲自教导。可以说,在对待太子胤礽上,康熙皇帝是用心良苦的。
但是,太子胤礽身上有很多瑕疵,逐渐遭到康熙的不满。其实,太子胤礽在年少时还算不错,没有犯过什么错,很早就开始练习着处理政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当了太久太子的胤礽,越来越放肆,最后直接被康熙废掉。
胤礽被废掉后,太子之位空缺,一时之间康熙并没有确定新的太子,于是各位皇子之间开始明争暗斗,他们都想当上这个太子。
第三,清王朝不太注重嫡长子继承制度。
我国古代汉人朝廷在皇位继承上,基本上是以嫡长子继承制度为主。但是,清朝属于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在皇位继承上,并不太看重嫡长子继承制。比如,在此之前的皇太极,顺治,都不是嫡长子。
既然不太注重嫡长子继承制,太子胤礽又不行,诸位皇子明里暗里都想替代胤礽成为新太子,于是,便出现了九子夺嫡事件。
对此,大家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