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创作者,最害怕的就是没有了读者。一旦文字少了阅读的人,它的出现就像是白天的月亮,即使知道夜里会璀璨夺目,可是面对着白天也无处绽放。
不过也有些人,创作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记录心理。感觉不得不去记下生活,或者是想用文字描绘大脑中所产生的画面,联想到的故事情节。他们不为了什么,也不需要读者,只是单纯的喜欢。
可是这样的人,占少数。更多的灵感爆发人群,都是渴望被人看到自己写下的文字。无论是好评还是斧正,都能因为有人用心看了,然后得到观点的一致或相左而感到幸福。
正如独木舟所言:“书的本质,是孤独的作者与破碎的社会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作者发出声响,或许几百年后,在青灯孤照的图书馆,有一个孤独而谦虚的读者能报以应和的回响。”
我也希望自己写的东西能够被更多的人看到,但是前提是我写下的东西所带有的三观是否具有普适性。写作的内容能否给人带来心灵上的舒适感,让人有继续关注的期待。毕竟文字的力量不仅取决于其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
在个人公众号这里,我所写的文字大多浅显易懂。过于深奥的文字,难免让人有畏难情绪。像实体哲学、有机论、纯粹实践理性的信仰、先验主义……还有那些精深难懂的专业知识,我都尽量的避开了。
我想写更多的个人情感,对生活的体验,对阅读的收获,还有一直在路上的成长。我想要把专业知识留在专业领域,把温情和快乐留给忠诚的读者。
有一句话是这样的:“当你读一篇文章,没有感觉这是一篇文章,而像是在听一个故事,或者感受一种情感,那这就算得上是一篇好文章。”
有喜欢我创作风格的人,也有不喜欢的人。可能是它总需要你读两遍,才能体会其中深意。一遍而过的人,觉得就这样。两遍看完的人,觉得好像有点意思。
流沙河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感慨:现在的大学生,不能分配工作,社会压力大,少有人愿意静心创作。写诗的人少了,自然也就少了出类拔萃的诗人。既然少了诗人,便也缺乏了不少诗意的氛围。今日青年,既然没了写诗的心情,少了写诗的境界,又有谁还去写诗?即便有,写出的诗,观者又有几何?
是呀,现在的人都忙着赚钱去了,谁能静下来作诗,赏文?
真希望以后的日子里,有更多的人能每天抽出半个小时的时间,来看看文字创作者的辛劳。来看看他们活在生活里,又跳出生活表面看到的另一个世界。
写作对于我而言,就是一份情感的寄托。在悄无声息且漫无边际的寂寥中,是文字让我的内心变得更为丰盈,前进的方向更加清晰。
而今,我只是把我在文字里收获的美丽,换一种表达方式交到你们手上。
让你们通过我的文字,看到文字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