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广大党员干部作为推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要注重培养信念坚定、高尚追求、担当作为、真抓实干的品格能力,拒绝“四不为”行为,争当新时代“有为”干部,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摒弃“乱作为”之弊,点亮“信念坚定”之光。有的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只顾“金杯银杯”,不顾“群众口碑”,为图一时政绩而留下一堆历史问题。剖其内在,是责任心缺失,究其根源,是政绩观错位。正确的政绩观,是为政之德、从政之道、施政之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不同场合深刻阐明了“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等重大问题。广大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好“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更为关键的是,要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人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头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不迷失方向、不迷失自我。
消除“不作为”之患,树立“高尚追求”之志。古人云:“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高尚追求,是干部心灵之舵、行动之纲,是根治“不作为”顽疾的良药。干部心怀高远志向,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将“小我”融入“大我”,方能激发内在动力,实现从“被动应付”到“主动作为”的华丽转身。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建立健全正向激励机制,让有为者脱颖而出,获得应有的荣誉与地位。完善科学问责体系,对“不作为”者形成强大震慑,使“不作为”者无处遁形,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为干部干事创业保驾护航。
破解“不敢为”之困,涵养“担当作为”之气。“为官避事平生耻。”担当,是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是新时代干部应有的政治本色。面对挑战与困难,部分干部的“不敢为”,实则是对“三个区分开来”原则理解不深、践行不实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唯有明晰界限,方能保护改革者、激励探索者。要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容错纠错机制为依托,让干部知底线、明红线、有底气,消除后顾之忧,使其在工作中敢啃硬骨头、涉险滩,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化解“不善为”之忧,提升“术业专攻”之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知识爆炸、技术迭代的今天,干部若不能持续学习、提升自我,便难以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难免会陷入“不善为”的困境。广大干部要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心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觉悟,孜孜不倦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达至“无师自通”之境。古语有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勇于突破传统桎梏,当面临困境时,谨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以创新为刃斩破一切难题荆棘,以无畏的勇气在复杂多变局势中探索新路径,以卓越之绩回应党和人民的殷切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