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柴书院&简书写作营第一期
今天早晨,听了一节冯唐成事心法音频,《多谈问题,少谈道理》,这节课主要讲了做事的态度问题。
冯唐用曾国藩的话来说:“今日而言治术,则莫若综核名实”,“今日而言学术,则莫若取笃实践履之士”,即今日要做事要实事求是,今日做学问,要用老实人。
做事,要从实际出发,把管理落到实处,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去查找原因,找到它的根源所在。
用人,要用老实人,一件事一件事踏实去干,成一件事是一件事。
少讲大道理,少戴帽子。把事情放在第一位,没有捷径,事情做好了,一切就都有了。
这段话让我想起在以前的公司经历的两件事:
曾经有一年,公司搞岗位竞聘,有一位年轻的部门经理竞聘副总时说,他要在两年内将我们公司做到行业领先。我当时感觉是他在说大话,我睁大眼睛看了看他,又看了看身边的其他同事。大家都安静地坐在那儿认真在听,我就使劲用指甲掐了两把自己,摇了摇自己的脑袋。我知道自己是在大白天,而且,就是刚刚听到了他说的话。
后来,事实果然像我所预料的那样,别说做到行业领先了,好像连当年的业绩都没有保住。一年后,不知什么原因,那位副总带着他的梦想离开了公司。
我是个喜欢做事的人,我喜欢说到能做到的人。人不是说不能有梦想,而是说你有多大的能力能挑起你的梦想,并带领全体员工实现这个梦想。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虽然已经过去了,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事情却留在了人间,不时地在什么地方冒个泡泡,阴魂不散。
管理学上,一直在强调目标的制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如果目标定得太低,大家很容易就能完成了目标,没有挑战,就没有成就感,无法激发出大家的积极性;相反,如果目标定得太高,非常难以实现。如登天上月,深水捉鱼,无法企及。会让人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失去前进的动力,最终放弃努力。
第二件事是几年以后,我们的老板对于工程行业有些失望。
随着她的孩子开始上学,她从一个想让孩子有个快乐童年的妈妈,变成了一个必须让孩子去上辅导班的妈妈。因为,如果孩子不上辅导班,放学后没人陪他玩人。而且,如果学校里举行活动,人家的孩子一说业余爱好就踊跃报名,大显身手。再看你家孩子如一只苍白的小鼠, 恨无藏身之处。
那会儿,老板忽然醒悟,就像发现了一片新大陆。原来,课外培训是一块这么大的肥肉,几乎每个孩子都需要掌握一到二门。很多家长自己花钱思来想去,但对孩子的爱好趋之若鹜,掏起钱来毫不心疼。
可是,有句老话说,“隔行不取利”,她是不是不知道?跨出一行,你不知道那行的行业规则,更不清楚那行里的机巧和暗门在哪里。估计,那会儿她的眼里只盯着家长手里的钱了。
她将美国的先锋营引入中国,打算开办一个从小学到高中的学生培训活动。二话不说,马上行动。抽调公司的人员,找主题组织活动,我当时也被幸运地抽中。
记得当时,我对我们一位副总说,老板的想法挺好。但应该从一个学习培训班开始。比如美术培训或是英语培训,办成一个以后,找到成功的经验,再复制到其他内容的培训班。如果直接从小学到高中的办培训班,战线太长,不好着手。而且,那时已经有一个教育培训机构已经开始做小学二三年级的英语培训。他们只做二三年级的培训,就是想在英语培训市场中做一个细分市场,并且,把这个细分市场做精,做透。我认为这样的做事比较靠谱,但我和老板说不上话,老板一直都是喜欢听好听的话,一堆陪她聊天的人在她的身边。
她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由于精力都放在儿童活动上了,公司的主营业务变成了副业。到了年底,公司的业绩大幅度下滑。没过两年,公司就开始减员,我的副总带我离开了公司。
我一直不明白,如果我们公司的经营出现了问题,老板为什么不去思考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如果现在的问题不解决,管理的问题还会出现在下一个项目中,并不是换个项目,问题就自动消失了。管理的问题有时是相通的。
离开公司四年了,我的心里还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老板就不能踏踏实实地把自己的主业做好,一个工程一个工程做好,解决现场出现问题。立足本行业,将自己的公司一点点地做大。
为什么不用踏实人去做事?而是喜欢那些天天说好听话哄她高兴的人?业绩是哄她高兴就上去了还是有就了?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二级资质的公司,经过十年的红火后,到现在萎缩得快要消失了。
一个公司想生存,靠的是实实在在地做事。而这些事要想做好,必须靠踏踏实实的人。天天听着好听的高调,谈着不切实际的梦想,最后的结果,就是自己给自己放了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