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还记得上次我妈妈过来吗?”

昨晚较早的时候,K妈就在群里,让我告诉KK,作业写快点,今晚8点来接她,让她自己看着办。

我转述给KK,她疲惫地瘫在椅背上,叹了一口气,说妈妈好讨厌。

第一次在KK口中听到她这样评价妈妈。以往尽管我们都肉眼可见地看到她怕妈妈骂她,但嘴里只说怕爸爸。这出乎了我意料,我问她:妈妈和你约定了什么吗?

KK:妈妈说,写不完作业就要去爬楼梯。

我顿时明白了,看来K妈又想了“新招”去治她。


从这晚的情况看,这个“新招”也不是个速效药呀,时而有效,时而失效。

到后面,“不想爬楼梯”的欲望已经不强了,KK又开始磨磨蹭蹭无法专注。

都在意料之中。

很简单的口算题,改正来改正去,都在发呆。发呆可是一种很好冒充思考的状态...

我可不能整晚只顾着她,对其他孩子不公平,便再次提醒她:你现在拖着不改的话,等会我没空看你了。

她也不搭理我。

这种拉锯战一样的情节一晚上就上演了好几轮,进度缓慢。

后来我说了一句气话:你不想学习的话你就收拾回家做吧,我不收你了!你让你妈妈回家教你吧,好不好?

KK没有作声,只是默默开始动笔。

我退出了她的房间,去看其他孩子。


过了一会,我回去看KK的作业情况。她在我旁边站着,嬉皮笑脸地试探着和我聊天。

“老师,你还记得上次我妈来接我吗?”

“怎么了”

“上次她来就站在玻璃门后面看嘛,然后你记得她说了什么吗?”

“她说了什么”

“她说:我在后面看着我都生气!”(上次她妈妈确实这么和她说,因为KK挺怕妈妈,妈妈一来,她更加无法专注了,教来教去都不“在线”很艰难才把她注意力拉回来)

“你想表达什么呢” ,当时我不明白KK要表达什么。

“然后我妈又说:哎呀,还是老师会教,我都不会教...” (这个应该是我第一次见K妈时候,她来接KK时和她说的,不知是KK记混了还是特意拿出来讲)

“那么你想表达什么呢?”

“没有想表达什么呀”

......

我瞄了瞄她仍然嬉皮笑脸的样子,先让她把作业改好。


回到家,厨房最近装修,妈妈说想顺便补补地砖的缝,我便去帮忙。忙活的时候,顺便打开了一个课程听。

其中老师说到一段:

原生家庭中父母比较强势的,孩子通常会有两个倾向,一是讨好,二是强势,都是因为想“改变”父母。

KK就让我感受到了“讨好”。

这不是第一次感受到了,但之前我没有能如此明确地描述这个感觉。


回家路上说起她,我还和其他老师讲,KK有个最大的好处,她不会因为你说了她就跟你赌气,她一声不吭赶紧“补锅”,没过一会又像啥事没发生一样喊“老师过来”。即便是你有情绪,她好像海绵一样接受了,不会反弹回来。

这一刻,我陷入了思考,这个“好处”,会不会就是讨好......对KK的性格发展到底是不是好事?这是否只是她用来保护自己,或者说保护关系的方式?

我一开始认为这是个“好处”,是因为人确实喜欢被讨好的,因为能够感受到舒服。但这真的是一个小孩子正常的反应吗?

或者说,这是一个小孩子真的能够自己消化他人的情绪并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情商吗?

我不知道答案。

但我也许应该去试试和她谈谈。


其实相比于让她每天写完作业,让她成绩进步,我更希望她是每天开心地来到这,学会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再害怕,享受学习。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