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之门:教育就是,不要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做作业磨磨蹭蹭,写5分钟能起来喝3次水”

“刚坐下来看书就抠橡皮、玩尺子,是不是有多动症?”

提起孩子的专注力,不少家长满是焦虑,总想着“训练”。

却忽略了关键,孩子的专注力,或许正被我们自以为是的关心一步步摧毁。


这些“爱”的打扰,正在毁掉专注力

很多家长在无意识做专注力破坏者。

孩子写作业时,家长端着水果打断:“歇会儿吃口苹果”;

孩子看绘本入迷时,家长凑过来提醒:“地板凉,快穿拖鞋”;

孩子蹲看蚂蚁搬家时,家长拉着他催:“多脏啊,回家练口算”。

这些疼爱,对孩子却是专注状态的“强制清零”。

就像工作时被频繁打扰,再沉下心需要重新耗时。

而孩子的专注力本就更脆弱,这样的“关心”只会让他们越来越难专注。

印第安纳大学Chen Yu教授的实验就曾印证,当宝宝专注玩玩具时,家长过度干预(晃玩具、教玩法),宝宝眼神会立刻偏离,即便干预停止,也难再专注。

中科院心理所叶壮也指出,注意力分配有“限额”,突然插入的关心或指导,会强行中断孩子的认知过程,对专注力伤害极大。


为什么我们总忍不住打断孩子?

背后藏着两个深层原因:

• 缺乏耐心:

喊孩子没回应,看到他专注“无用”的事(看石头、发呆),家长耐心会耗尽,忍不住打断。

却忘了孩子对世界的认知,正从这些“无意义”探索中建立,思考过程正是专注力生长的时刻。

• 控制欲太强:

家长总觉得自己经验足,孩子做法“不对”,忍不住纠正。孩子玩拼图刚尝试放角落,家长就说“这块不对”;

孩子想先画天空,家长却指导“先画小鸟”。

这种控制会让孩子失去探索意愿,专注力也在一次次纠正中被破坏。

这些打断在早期会积累影响,等孩子上学后,问题便会显现,上课坐不住、听课时走神、写作业被小事吸引,学习效率低,成绩自然上不去。


3个方法,

给孩子“无干扰”的专注环境

孩子天生有专注能力,无需报“专注力训练班”,做好这3点就够了:

1. 用耐心包容孩子的小专注

喊孩子没回应时,先悄悄观察。

若他专注做事(看书、玩玩具、观察),非紧急情况(睡觉、重要预约)别打扰。

比如孩子看蜗牛,可约定:现在写40分钟作业,写完若蜗牛在,再看10分钟。

2. 收起控制欲,允许孩子犯错

放下教孩子做对的执念,非原则性问题允许试错。

孩子做事方法不同,只要无危险,就先让他尝试。

比如拼图解错,别直接指出,等他疑惑时引导:这块拼图颜色和旁边不一样,试试换一块?

引导式提问让孩子自主思考,不破坏专注,还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尊重节奏,允许孩子做自己

每个孩子有独特兴趣和节奏,家长要学会尊重。

有的孩子爱安静看书,有的爱运动踢球,有的会对特定事物着迷(反复玩汽车、看同一绘本),这些都是专注力的体现,别强行改变。

同时给孩子留“小空间”(书桌、角落),让他在其中不被打扰。

过多外部刺激会分散注意力,而安静自主的空间,能让孩子更易专注。

教育家蒙特梭利曾说:儿童的一切教育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即帮助孩子身心自然地发展。

专注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尊重与包容中生长的。

少点“好心”打扰,少点强势控制,多给孩子空间和耐心,他自会在专注中长出对抗干扰的力量。

家庭教育的本质:

父母先修己,孩子自成长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父母自我修行。父母是孩子的“镜子”,陪伴时心不在焉、总看手机,孩子的专注力自然难好。

孩子的问题,多是家长自身的投射。家长需先“看见自己”,再自我疗愈。当我们展现积极状态,孩子会主动模仿,变得更优秀。

在七彩人生,可运用色彩识人技术看清自己的情绪与冲突根源,然后在色彩瑜伽、舞蹈等减压活动中释放情绪,接纳“不完美”,用正面态度处事。

接纳自己,才能接纳孩子;不强迫、不责备自己,也不这样对孩子。既建亲密亲子关系,也让孩子在接纳中找到自我,成就一生。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走进彩虹之门,关注七彩人生,解开人生路上的困惑,我们下期见!(部分图文来自网络,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