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到了,伴随着的还有“暑假作业”这一回事。
于是,很多父母开始暴风吐槽了:
“做作业磨磨蹭蹭,一会渴了一会饿了”
“怀疑他有多动症,总是坐不住”
“趁着暑假要来训训他的专注力了”
......
但其实,孩子的专注力,正在被我们一步步破坏掉。
01
不分时机的关心
当孩子在认真地做作业时,父母在一旁说:“宝贝渴不渴?喝口水吧”;
当孩子专注地看着绘本时,父母急忙催着孩子:“地板凉,快起来!”;
当孩子在观察地上的小蚂蚁时,父母却说:“不要看些没用的,快做作业去”
......
父母常常会对孩子的大小事关心过度,总是时刻问寒问暖,生怕对孩子照顾不好。
殊不知,当孩子正在专注地做一件事情时,比如看绘本、写作业、玩玩具等,父母一会问需不需要喝水,一会问饿不饿......
这些看似爱意满满的话,正在毁掉孩子的专注力。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心理与脑科学教授 Chen Yu 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他发现:
婴儿的专注时长与陪伴婴儿的大人专注表现有很大关系。
实验运用眼动追踪技术,就是给婴儿和父母戴上穿戴式的眼球追踪器。
研究人员通过宝宝和父母眼球运动的数据来分析专注力。
实验中,研究员邀请了 40 组 12~16 个月的宝宝和家长,目的是探究家长与一岁左右宝宝的互动模式对宝宝专注力的影响。
结果令人大跌眼镜:实验中,宝宝本来自己玩得好好的,有的家长努力过了头,拼命向孩子表现自我;
要么拿着玩具在宝宝面前不停晃,要么就是指导孩子怎么更好的玩玩具,还在旁边热切地期盼宝宝的反馈。
可惜,父母的这些“好心帮助”,孩子并不心领。
研究者从摄像头中看到的是,孩子的眼神不是飘向了天花板就是看看父母的肩膀,并没有聚焦在父母的动作上;
而且,被父母打扰后,也再没心思专注在玩具上。
美国心理学学会会员,中科院心理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叶壮老师指出:专注是一种持续的认知活动。
当孩子自己在专注地玩玩具时,家长突然要宝宝喝口水,或者指导孩子如何玩,这种额外增加的行为,会让孩子在玩玩具上的专注被迫中断。
同时,注意力的分配又是有“限额”的,孩子正在关注一件事,很可能就很难再去关注另一件事情。
当孩子在专注状态中,大人突然来打断,这对于专注力的保持是有害的。
02
父母为什么总喜欢打断孩子
其实,父母总是这样去打断孩子,有两个原因:
一是对孩子缺乏耐心
喊了多少次都得不到回应,爸妈的心里就开始着急。
但当父母寻到他时,却发现他在做一些自己不能理解的事儿,心里的怒火也就瞬间被点燃。
这正是缺乏耐心的一种表现。
毕竟孩子接触的事物没有我们接触的多,很多东西都想要自己去发现了解;
父母缺乏耐心,就会在看到孩子没听自己说话时而感到着急生气。
二是对孩子有强烈的控制欲
这样不对,那样错了,总想着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父母的控制欲旺盛,同时会觉得自己都对,便会在看到孩子出错时加以指责,并且命令孩子应该怎么做,哪怕是一件小事儿。
这就会出现经常打断孩子的情况。
专注力就这样在早期一次次地被破坏。
等到孩子开始上学,便会发现他们无法专注在学习上,上课坐不住,抠手挠头小动作多,总开小差不认真听讲,学习成绩自然就上不去。
03
为孩子营造一个“无干扰”环境
通常来说,专注力(Attentional control)指的是能够专心而持续地进行活动,忽略外在干扰的能力。
换句话说,专注力就像一个门,它能够把干扰信息挡在门外;
然后让我们需要的信息进入大脑,然后进行观察、记忆、理解、推理等思维活动。
对孩子来说,这个能力与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密切相关。
最主要的是大脑额叶。
这个结构的发育非常迟缓,通常要到 25 岁才能成熟。
也可以说,专注力与年龄有关,成年人的持续专注力也就 40 分钟左右。
而孩子的大脑发育完全没有成熟,年龄越小,专注时间越短。
所以,我们不要用大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只要孩子在自己的年龄段能够达到对应时间长度进行阅读,手工,游戏,听故事等活动,这样就很好了;
我们还要在孩子专注的进行一个认知活动时,把“做什么”的选择权与主动权还给孩子,不去剥夺他们享受当下的难得机会,不去轻易打扰他们;
更没有必要花大钱专门训练孩子的专注力,与其这样,不如学会收起自己的控制欲,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做自己。
给孩子足够的包容
有时候,我们可能喊了很多遍,孩子都没有听到,那么他可能就是在专注自己的事儿;
不妨去寻一下孩子,看看他到底在干什么,用足够的耐心去包容孩子的探索行为。
就像前面说到的,不管是坐地板看书,还是坐在地上看蚂蚁,只要爸爸妈妈的事情不是很紧急的,最好不去打扰;
因为很多优秀的科学家、发明家,他们都有着优秀的专注力,喜欢观察事物;
所以,只要爸爸妈妈的事情不紧急,那就让孩子自己多研究会儿,给他足够的耐心。
只要我们找他的事情不紧急,就耐心陪孩子一起研究吧,这时候不光在保护孩子的专注力,还能提升孩子的求知欲,这样做终会有收获。
收起自己的控制欲
给孩子一些自由探索的机会,允许他们出错。
没有原则性的问题,选择不打扰。
让孩子自己去研究,允许他们出错,因为这样才能让孩子对事物形成准确的判断能力。
原则性的问题错了是要管教,但是任何事情的判断力,是要孩子自己慢慢建立的,而父母强烈的控制欲,会阻止孩子专注自己的事情,无法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识。
所以,学会允许孩子出错。
比如孩子玩拼图,拿的错误拼图在往上面放,我们可以看着孩子放,等着他自己发现错误;
如果没有发现,我们可以问问孩子:“这块是不是放着不对呢?要不试试这块?”而并不是直接对孩子说“这个不对”。
如果想要帮着解决他们的困惑,那就试着去引导。
允许犯错,才能让他知道怎么是对。
当我们在引导他时,他只有认真听,才能做对,这也是在保护孩子的专注力。
允许孩子做自己
每个孩子对外部事物都有不同的态度,这也构成了他们的性格特质。
有的孩子对画画很感兴趣,对小汽车不感冒;有的孩子对小火车很着迷,对画笔倒是无感。
同时,每一个孩子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敏感期,比如语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数字敏感期......
孩子的专注力会被他们的心理发育所需要的东西吸引,这也是一种生命智慧。
如果我们可以提供孩子内心真正需要的东西,提供给他们喜欢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孩子的生命便容易被激发,也更容易专注下来。
譬如,一个孩子喜欢踢球,每次和伙伴们尽兴踢上一场,就会特别满足和喜悦。
在整个踢球的过程中,他是热情的、专注的。
如果父母觉得踢球不如弹琴好,强迫孩子坐下来长时间练琴,却抱怨孩子总是扭来扭去,注意力不集中。
这是我们就要想一想,是不是在和孩子“唱反调”?我们所提供的东西,是否能满足孩子深层的心理需要?
除了提供孩子心理发育所需要的东西,我们还要给孩子独处静思的空间。
研究表明,过多的刺激会给孩子带来消极影响。
因而,为孩子的时间和空间留白,允许孩子在属于自己的秘密空间待一会儿,也是很有必要的。
很多在不同领域做得很好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就是小时候有一个不被打扰的独处空间。
在这里,孩子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做喜欢的事情,而不被过度打扰或者“教育”。
有一个教育家曾经说过:
“我们希望孩子有的那些能力,是天然就有的,我们要做的事只不过是保护它们。”
如果我们给孩子创造一个能够保护他们天性的环境,他们一定会发展得更好。
所以在关心孩子专注力时,我们遵循以下原则:不主导、不打扰、不控制;
让孩子自己去感觉、去体验,去从中发现自己的潜力,这个时候他们也会迸发出无尽的力量,来抵抗外部的洪水,并最终成为想成为的自己。
孩子,你是我的镜子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当我们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只是我们的反映,他们自然会变好。就像父母如果在陪伴孩子时心不在焉、敷衍、看手机、没耐心,那孩子的专注力品质也好不到哪去。
万物需要的不是他教育,而是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我们在孩子身上看到的问题,其实也是自己问题的投射。所以,我们需要有看见自己的能力,然后自我疗愈,成长自己。当我们把优秀的、积极的状态呈现出来之后,孩子自然会模仿父母,从而让自己变的更优秀、更完美。
在色彩识人心理学中,我们可以拥有“看见自己”的能力;首先在色彩心里疗愈师的引导下看到真实的自己,看到自己真实的情绪状态,看到情绪背后的内心冲突和根源;
然后运用色彩疗愈技术清理、释放情绪,这样我们不再抗拒和排斥任何情绪,而是宽容的看待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如此,我们也能用正面情绪来面对和解决问题,允许真实的感受和想法出现。
当我们学会了接纳自己,也就会知道如何接纳孩子。我们不会再伤害自己、强迫自己、责备自己,自然也不会这样对待孩子,而是同孩子建立起真正的亲密关系,孩子也能在接纳中找到自己,成就自己的一生。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走进彩虹之门,关注七彩人生,解开人生路上的困惑,我们下期见!(部分图文来自网络,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