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刚出生的婴儿脑细胞是基本一样的。在一岁之前,孩子天生具有专注力。
之后大脑的发育状态,取决于外部刺激。孩子的大脑发育有三个转折点:
3岁、7岁、10岁。
0-3岁--脑神经细胞不断增多;
4-7岁--脑神经细胞“优胜劣汰”;
8-10岁--细胞与细胞相互连接发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3岁、7岁、10岁这三个阶段至关重要。
3岁之前:
1.睡醒后如果没有哭闹,不要马上抱起。如果孩子睡醒后比较安静,一会儿望着天花板、一会儿看着窗户,这个时候,大人千万不要立马把孩子抱起来。
宝宝在发呆、不断观察,这是在获取周围信息,此刻,他的大脑正在思考。
当他在吃手吃脚、抓身边物品玩,都是在通过四肢,探索、感知世界。家长不要随意打断。
2.不要经常打扰或打断孩子。
孩子正在专注地玩玩具,突然有大人端着个碗出现在他的旁边:“来宝宝,吃点东西。”
孩子正在涂鸦画画,突然有大人路过,冷不丁来了一句:“宝宝,渴不渴?喝水吗?”
孩子正在专注地看绘本,突然有大人不由分说地把孩子抱起来,情之所至,狠狠地亲了一口。
这种情况是不是特别常见?
为什么有的大人会经常打扰孩子?
有一个原因:不相信孩子是独立的、自主的。“孩子是孩子,要听大人的。”这个理念是不对的。
孩子有自己的感知力,不需要大人的过度关注。家长这么做,既影响孩子的兴致,也生生地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
3.玩具太多,玩什么都三分钟热度。
牛津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做过一项调查:玩具少的孩子要比同龄的玩具多的孩子,智力发育水平高。
当孩子沉迷于一件游戏时,他的大脑也在思考。
比如说玩小汽车:
为什么小汽车能跑起来?
为什么小汽车都是四个轮子?
也许他还没有找到答案的能力,却可以养成专注的好习惯,所以说,家里不要一次性摆超过三个玩具。
3-7岁:
1.不要一边玩一边吃饭勤奋决定下限,专注力决定上限。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件事上,是优秀的人身上真正拥有的特质。
你很少见到一个孩子一边做数学题、一边吃饭;
也很少见到一个人一边赶规划赶到焦头烂额,一边兴致勃勃地玩手机。
当一个孩子把同时做两件事变成习惯,他就很难在一件事中投入全部精力。
有的家长看见孩子吃得少,为了让他多吃一点,就允许他一边看电视一边吃,这是很不好的习惯。
孩子不好好吃饭的办法有很多,千万不要为了吃饭, 损害孩子的专注力,否则后悔莫及。
2.让孩子自由发挥
有的家长很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一个女孩爱画画,妈妈在旁边看着,总是忍不住提醒她:“天空怎么是蓝色的呢?”
“这里太空了,可以再加点东西。”
“小猫怎么会比树大呢”......
原本孩子在画画时,是专注的、投入的、享受的,但是家长的“瞎掺和”,不仅破坏了孩子在兴趣中建立起来的专注力,还会瓦解他们的自尊心和成就感。
3.远离手机游戏
大多数孩子都有一个“特性”:
玩游戏时,注意力格外集中。毕竟游戏刺激、有趣、有吸引力,可以立即反馈,还可以竞赛、冲关升级。有的家长觉得,玩游戏时孩子很专注, 从另一方面看也是好事,
其实不然。
专注力分两种:外控专注和内在专注。
以声光刺激为主的游戏,给孩子带来的是外控的专注力,不需要经过具有专注、思考、判断能力的大脑前额叶。
一来,这种专注力当然不是孩子需要的,
他们需要的是主动的,受控的,也就是内在的专注力。
二来,经常玩游戏的孩子,刺激的阈值也会渐渐提升。
对于刺激较轻的阅读、思考等正常的学习活动,就越容易失去兴趣和动力。
4.给孩子一个用于专注的无干扰空间。
不管是写字台、游戏垫还是游戏桌,都可以是一个用于专注的空间。告诉孩子,在这个空间,就是可以无干扰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玩玩具、阅读、绘画,甚至发呆。
在这里,让孩子可以安全地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事,同时也给其他人提供了一个界限感:
他在他的空间做他自己的事,我们不要去打扰他。
7-10岁:
1.加入他,引导他。
机械的重复是没有意义的,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思考更多。
7岁以上的孩子,除了不分心外,训练孩子深入思考的能力,格外重要。比如孩子玩水,可以在他无趣的时候递一个水瓶,看看水瓶在水里的沉浮,适当地问孩子问题,
“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啊?”
比如一个妈妈和孩子玩儿24点游戏,
(4张牌加减乘除后=24)
遇到了3、4、6、7,刚好是算不出来的一组。
妈妈感慨:哎呀,这个看着有这么多很“好”的数,怎么算不出来呢?
孩子兴高采烈地说:啊,我知道了,如果有3个很好的数,就算不出来!
妈妈引导孩子验证:哦~真的吗?我们来换个数验证一下, 你想换成什么数呢?
孩子换了一个数,还是算不出。妈妈又再次引导:你想要总结规律的做法是很好的,但是这次这个规律恰好不太对。经过反复寻找规律,孩子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
不仅很有成就感,还训练了孩子深入思考的能力。所以你看,无论结果对还是不对,
“想要做”这个事情都是需要鼓励的。
引导孩子持续不断地尝试,深入探究问题本质,不论尝试结果如何,都能得到一个反馈,一点点接近最正确的道路。
2.如果一定要打断,给他一点时间。
关于培养专注力,有个教育心理学老师是这么做的:准备一个计时器。当大人需要出门或者吃饭,而孩子还在专注做自己事情的时候,父母会口头告知他,比如“十分钟后我们穿衣服出发去奶奶家”,而且也不期待什么主动的回应,然后再上好一个十分钟的计时器。这样做有一个好处,既尊重孩子,不打断孩子,也会为他从专注中抽离,提供一个相对缓和的空间。
蒙台梭利曾经说过:“给孩子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孩子聚精会神地去学习。”
一位校长说:“孩子只要有这两项能力学习就不会差:一个是专注力,一个是记忆力。”帮孩子塑造好习惯,不仅可以帮他们在求学路上省心省力,还可以受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