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戒定慧”,对于增进大众群体的心理健康具有普遍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它已经超越了宗教的范畴,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思维方式。
将“戒定慧”的原则应用于强迫症的心理治疗,可以为广大患者朋友提供一个独特而有效的视角和干预方法。
强迫症是一种临床心理门诊常见的心理障碍,其核心症状表现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强迫思维以个体反复、不受控制的体验到令人痛苦的思维、表象或冲动为主要特征,而强迫行为的发生是个体为了减轻焦虑或预防灾难性后果而重复执行的行为。从本质上讲,“戒定慧”的目的是帮助患者打破对症状的病态反应模式,建立起正确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戒定慧”在强迫症中的具体应用如下:
一、戒:行所当行,止所当止。
改变强迫症的第一步是做到“戒”。因戒生定,没有戒就不能定,所以说戒是定的前提。
所谓的戒,就是行所当行,止所当止。实际上,暴露与反应阻止法(ERP)的核心就是“戒”的实践。强迫症患者需要在治疗师的指导下,刻意暴露在那些能够诱发强迫思维的情境中,然后通过“不去执行强迫行为或病态逃避行为”来逐步体验焦虑感的自然下降,并获得领悟和体验。
实践“戒”的关键在于正确应对“戒断反应”。
强迫症就像是一种心瘾,如果一味的满足它,这种心瘾只会越来越强,症状也会越来越严重。如果不去满足,则会出现强烈的不安感,同时你的脑袋也会编织出各种恐惧的画面或预设各种灾难性后果,胁迫或诱导你继续去满足症状。
但是,你要清醒地认识到,满足心瘾是没有出路的,痊愈就要学会承受痛苦。当你真正愿意敞开心扉去经历痛苦,你会发现,焦虑并不会无限升高,它会在达到峰值后自然下降,这个时候你就会对焦虑产生习惯化反应,即适应。
此外,你还会发现,一直担心害怕的灾难性后果并没有因为不执行强迫行为而发生,你的错误认知会得到纠正,内心也会变得自由。
二、定:安住当下,守本真心。
有了戒的修炼自然会产生定力。所谓的定力是指,无论焦虑情绪或念头如何蛊惑你,你也不跟着它们走了,你具备了不去解决症状的能力了。
对于强迫症的改变而言,“定”的治疗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觉察力。对思维念头的认同以及缺乏活在当下的意识是症状存在的重要原因。“定”就是鼓励患者将注意力从反复纠缠的过去或担忧的未来,拉回到当下的体验上,如呼吸、身体感受和周围的环境等。
此外,患者也需要对强迫思维保持觉察。学习将思维念头看成是一个正常的心理现象,不去认同、分析或纠缠。
二是学会做注意的主人。注意是一种资源,它的总量是有限的,如果个体将注意力过多集中在情绪、念头或躯体感受上,就会产生注意力固着的现象并引发症状。所以,“定”的治疗意义就是鼓励患者将注意力温和而坚定地转移到当下的现实生活上。
三、慧:洞悉真相,重塑认知。
因定生慧,慧也能反过来帮助你入定。慧就是智慧,一种洞悉事物的真相,对世界建立客观认知的能力。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强迫症的产生是由于个体错误的认知信念导致的。如“出现肮脏的念头就说明我很坏”、“我必须做点什么才能防止灾难性后果的发生”、“我无法容忍这种不确定感”.......正是由于这些错误的认知评价,才让患者不断通过思维的纠缠或强迫行为来消除担忧,在强迫症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当患者不再满足心瘾(戒),内心的定力自然会形成,久而久之,患者就会发现:以前担心害怕的内容并没有真正发生,自己很安全;原来情绪不解决也会自然消失;念头本来就是无常的,它来了又去,去了又来,根本不用去理会........
当患者产生了上述体验和领悟以后,就能洞悉了强迫症的本质,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客观的认知评价,症状也会好转。这时智慧也就产生了。
四、戒定慧对个体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启示。
“戒定慧”是一个完整的修习体验的过程,三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戒是打破症状恶性循环的首要环节,一味满足症状,跟着情绪或念头走,这是很多强迫症患者无法痊愈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没有持戒的过程,就谈不上改变,也谈不上痊愈。
持戒才能逐步培养定力,定力为个体提供了觉察念头和活在当下的空间,这让智慧开始生根发芽,并产生新的领悟和体验。智慧会带来正确的认知,为持续实践“戒”提供动力和信心,也会让“定”的练习更有方向感。
“戒定慧”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没有戒,就无法产生强大的定力,就很容易受外界的干扰,你的心总是乱的,扎不住,稳不下来,你也就不可能朝着自己预设的方向去努力奋斗。
戒是人们产生定力的前提和基础,有了定力以后,你的心就会变得安稳和踏实起来,才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自己锚定的领域深耕,才能不断生长出新的知识,并产生智慧。这些智慧反过来会让你更加坚定已有的目标,更加不容易被外界的诱惑或质疑声音所干扰,你的心才能坚如磐石,你才能攻坚克难,建功立业。
而这,也是很多圆满人生的通用路径和重要的人生启示。(已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