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水老师谈强迫症:理解强迫症的最好心理治疗模型

笔者通过多年的咨询经验,加之对森田疗法和其他心理学疗法的研读,遂形成了对强迫症等其它神经症的病理解释机制——“症状之树”模型。希望该模型可以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强迫症的发病机制,并且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自救方法。

一、模型的结构介绍

我们可以把症状形象地比喻成一棵树,这棵树就是完整的强迫症发病机制或者说是构成症状的各部分要素。每一棵树要想存活都必须包含四个部分:树枝和叶子、树干、树根、周围的生态环境。下面我们将强迫症的症状和树的不同部位一一对应起来。

1、树枝和叶子对应于强迫症的各类症状,当然也包括其它的神经症。我们能够把树木的枝叶和各类症状等同起来原因有二:其一,二者同样呈现出多且变化无常的特点。对于任何树木而言,最多的不是树干而是枝叶,并且树木的枝叶也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同样的道理,强迫症的症状也非常之多,尤其当症状充分泛化以后,患者无论看到什么都有可能强迫。而强迫症的内容也常常变化,或许上午还在强迫疾病,下午就开始强迫余光。其二,二者都是表层的现象,而事物的本质却被掩蔽。一棵树的主体不在于枝叶而在于树干和树根,因为没有后者枝叶根本无法生长。症状的内容就算再多,变化再大,根本的能量还是来源于排斥对抗的内在机制。

2、树干对应于精神交互作用,这是症状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这里的精神交互作用包含两个心理过程:排斥和沉迷(前面已经详细谈及,这里不再赘述)。当然,如果我们换个说法,将树干对应于解决焦虑的内在过程,也是可以的。无论是强迫思维还是强迫行为,症状的发生模式都是这样的:当个体遭遇了外界的某个刺激,由此产生了焦虑不安的情绪,个体自认为这种焦虑是不应该出现的或者不好的,于是通过反复关门、反复清洗、反复思考回忆等方式来解除焦虑,由于强化的作用而将这种思维或行为模式固化下来,从而形成牢固的强迫症状。所有的枝叶都是通过树干来输送养料的,所有的神经症症状都是通过排斥和解决来获得能量支撑的。

3、树根对应于人格的各项缺点或不足。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树根对于树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固着、支持的作用,同时也体现在疏导的作用。一棵树之所以不会被大风吹到,是因为树木的根系深入土壤,强大而有力量。树根也可以从土壤中吸收各种养分,供给树木的生长。所以,树根是一棵树的根基。那么人格对于强迫症又可以起到哪些作用呢?其一,人格是发病的基础。比如疑病性素质和追求完美的性格倾向,这就导致患者很容易把正常的现象当成异常的加以抵制。其二,当症状形成以后,人格也会对症状的恶化起到推波助澜的功能。比如追求完美的性格特质,纵使很多人明白了森田疗法的道理,但是为了“万无一失”而努力分析森田理论,最终衍生出新的强迫点。

4、周围的生态环境对应于症状发作的各种外界因素。对于树木而言,周围的生态环境是指树木生长所需要的土壤、水分、空气、气候、降水等等。对于强迫症而言,这种外界的诱因包括现实生活的刺激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等。比如在现实生活刺激因素中,日常遭受的考试失败、失恋、父母病亡,都可能成为个体产生神经症的导火索。在社会文化因素中,如果一个社会总是处于尔虞我诈、战乱纷争中,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又是时间和金钱至上,必然会增加个体的焦虑,当安全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容易形成心理病症。

二、模型的特点

1、区分了表层症状和根源症状

很多患者无法康复,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无法区分表层症状和根源症状。所谓的表层症状是指症状的内容或者症状的外部表现形式,表层症状是丰富的、多变的、表面化的东西,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根源症状是指症状的本质,它反应了事物的内部联系,具有单一、稳定和深刻的特点。表层症状来源于根源症状,根源症状决定了表层症状的发展方向。“症状之树”模型认为症状的根源是排斥对抗的心理机制,这从根本上回答了症状是什么,如何走出症状。

2、解除症状的同时不忘健康人格的培育

当我们洞悉到症状的根源是什么,我们就可以有效地走出症状。但是仅仅走出症状还不够,因为神经症总是伴随着各种人格缺陷的,如果这些缺陷不加修正,患者很容易再次复发。如果我们把治疗和改变比喻成两只手的话,一手要着眼于症状的解除,另一只手要着眼于人格的完善,二者是缺一不可的。该模型既看到了症状的解除,又强调了人格的完善,是一种相对完整的调整策略。

3、体现了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结合。

森田疗法与道法有极深的渊源,这种渊源的表现之一就是有为与无为的辨证结合。有为是指对那些理所应当的、有建设意义的事情要积极去面对,无为是指那些暂时无法解决的、解决起来就是错误的事情采取消极和妥协的策略。

在该模型中,强调了两点内容是无法解决的,应当采取无为的方法。其一,症状是无法解决的。这点熟悉森田疗法的读者应该都清楚,症状是因解决而存在的,倘若不再解决,症状可自行缓解。其二,诱发病症的相关刺激是无法解决的。从现实生活刺激因素来看,有些人是因为考试失败而诱发了强迫症状,有些人是因为父母的亡故而产生了恐怖症状,诱发因素已经发生,换谁都无法改变,唯一的可行途径是理解、承受以及放下。从社会文化因素来看,社会塑造了我们每一个人,而个人对社会的影响力是相当有限的,所以我们不求去改造整个社会氛围,我们只求努力调整自我,学会去过滤一些社会上负性的“杂音”,培育适应社会的能力。从家庭因素来看,父母的溺爱和忽视很容易让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点。比如有些父母关于关注和保护孩子,事事包办代替,这会剥夺孩子自主和独立的机会,损害孩子希望展现自我能力的渴望,助长孩子的自卑感。而受到忽视的儿童,也容易因为备受冷落而产生自卑感,这样的孩子容易变得冷酷、自私、远离交际,无法和别人发展各种层次的人际关系。有些父母或许了解心理学的知识,及时调整对待孩子的态度,但是还有些父母非但不能及时认识到错误,甚至在孩子长大成人、娶妻生子以后还是采取这种不恰当的态度,这就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持续存在。我们提倡父母多去了解孩子,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但是当父母无法做出改变的时候,我们就要学会与父母和解,宽恕他们的错误,努力完善自我。

在该模型中,我们同样强调了两点是可以解决的,应当采取有为的方法。其一,生活的问题是需要解决的,人生的梦想是需要去奋斗的。“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追求卓越是人的天性,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需求,所谓的症状是人的天性和需求在正常实现的过程中受到了阻碍。所以奋发努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治疗意义。其二,自我调控因素,这里蕴含了有意识、有目的地调整自己的内在。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有主观能动性,也就是自我调控机制。当一个人具有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的时候,就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延伸自己、创造自己。他能够理性地评价自我,不会把生理、环境、家庭、社会看成是阻碍自我发展的因素,而会有效地利用个人的优势资源,取长补短,努力改善自我和完善自我。

三、解除症状的切入点

1、不剪枝叶,勿在各类症状上下功夫。

前面已经说过,树木的枝叶有一个共有的特点多且无常。环卫工人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修理枝叶,这是因为今天修剪完,明天还会继续生长。强迫症的症状也是同样的道理,今天一个恐惧担心出现,你用九牛二虎之力把其解决掉,明天可能又会爆发出新的症状。就这么一来二去,你和咨询师疲惫不堪,症状也会越治疗越糟糕。所以我们要想走出强迫,首要的原则就是“不剪枝叶,勿在各类症状上下功夫”。

2、转变心机,培育接纳包容的心态

森田疗法经常讲心机一转,这种“心机一转”从本质上讲是从过去的排斥对抗转变为接纳包容。一般来说,转变心机的策略有两个:其一,顿悟。所谓的顿悟是指个体突然发现了事物之间的关系,他在认知结构中将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重新组合,因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从哲学的角度来看,顿悟是事物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的质变。在森田疗法的实践中,患者可通过读书、听课、咨询的方式获得这种体悟。然而笔者认为,顿悟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是自然而然获得的体验,绝非是迫友苛求与执着的结果。其二,外界的危险环境促使了内在转变的发生。譬如有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因为父亲的病逝,家中失去了经济支持而不得不外出就业,其症状竟然在不知不觉中康复。所以,培育接纳包容的心态,是我们砍掉症状之树“树干”的关键,亦是走出强迫的核心。

3、陶冶健康人格,修正病态思维

从“症状之树”模型中我们不难发现,症状是由排斥对抗引起,而排斥对抗的心理机制则受到了人格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的着眼点无外乎两方面,即:接纳的同时陶冶人格。人格的陶冶具体是指:完整全面地理解自己,同时对于人格的不同部分进行扬弃。我们通常讲的陶冶人格,并不是对人格进行彻底地改造,而是在深入理解人格的优缺点的同时,对人格中的优点(认真、诚实、负责、勤奋等)进行继承和发扬,对人格中的缺点(过度内省、敏感、自责、追求完美等)进行摒弃。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病态思维在症状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所谓的病态思维是指那些不合理、不恰当、与事实不相符合的思维,这类思维很容易引起个体的适应不良,引起人际和情绪方面的困扰。笔者从强迫症患者身上梳理出了如下病态思维:

第一、灾难化思维模式,即把很多事情都恐怖化。在强迫症患者身上,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恐惧“万一”的心理。万一自己患上了艾滋病怎么办,万一自己对森田疗法理解错了怎么办,万一永远好不了怎么办?对于万一的恐惧然我们手足无措,也让我们深陷强迫的泥潭无法自拔。

第二、绝对化思维模式(应该如此)。绝对化思维者以下面的几种形式出现:“我必须考上名牌大学”“我应该每天开心快乐”“我只能选择逃避”“我一定要万无一失”等等。绝对化思维只看到了世界上的黑与白,而忽视了很多中间的灰色地带,这样我们的思维带有明显的极端化色彩,让我们不断陷入强迫的怪圈。

第三、夸大化联想。比如有恐艾的患者,他会把墙上的一个红色斑点联想成是一滴带有病毒的血液,某位社交恐惧症患者把别人一个眼神解读为对他有敌意,从而用带有敌意的眼神来回应别人。

第四、以假乱真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很容易把想象当成现实加以对待,无法把握住症状的虚假空性。例如某位刚刚当父亲的男子,明明妻子说孩子是他的,亲子鉴定也显示孩子就是自己的,但依然无法心安,总是觉得妻子背着自己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

第五、看重想法,看轻行动。神经症的人总是喜欢沉迷于思维想象之中,过强的内省机制导致患者遇事总爱纠缠,总爱打破沙锅问到底,而真正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行动却被严重忽视了。

那么针对这些病态思维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做呢?这里也简单谈一下具体的应对策略。

第一、觉察病态思维。觉察是改变的第一步,如果你有一种自我觉察的能力,当病态思维呈现的那一刻,你就能够清晰分辩,久就够有效阻断它。

第二、不排斥,不跟随,不展开。病态思维就像是一例病毒一样,无论是排斥还是跟随和展开,都会让这例病毒继续扩散,感染更多的健康思维。

第三、少想多做。如果我们去观察一下神经症患者,不难发现,他们会把人生一多半的时间用来思考问题上,而真正生活做事的时间反而很少。有一句俗语说的很好,“想的太多,做的太少,剩下的就是烦恼”。所以纠正以前“看重想法,看轻行动”的错误思维,从当下起,做行动的巨匠。

第四、当你实在无法觉察和分辩病态思维的时候,就要学会直接停止分辩,直接去生活做事。因为人的思维不可能时刻清醒,总会有无法分辩的时候,倘若分不清还要强迫自己去分清,这会延生出新的强迫点,所以这里最好的办法就是,分不清就算了,反正继续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去,或许过一会,自然也就分清楚了。当然了,有的人或许会说,如果我连病态思维都分不清了,那么做错了怎么办?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技巧,就是按照健康人或者普通人那样去做即可。因为健康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是正确的,按照他们的处事方式去做自然是没有问题的。

4、放下过去,活在当下

人生的意义不在过去也不在未来,而是在当下。有太多的人因为过去的过失、意外、受到的伤害而耿耿于怀,始终放不下。从哲学的角度来讲,时间具有一维性,就是说时间是不可逆的,已经发生的事情是没有办法再去改变的。面对过去我们能做的无非是两点:其一,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更好应对未来。比如有的人因为高考的失败而郁郁寡欢,我们要认识到一次的失败对于整个人生来说真的不算什么,失败带给我们的最大价值是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从而更好应对自己的未来。其二,放下心理包袱,活在当下。强迫症患者总是放不下过去父母对自己的不理解,放不下强迫症这个疾病的标签,放不下内心的恐惧。处处放不下,人生就会处处受限制。所以及时放下心理的包袱,轻装上阵,才是一种健康明智的活法。(已完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