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谈了“症状之树”的心理模型,下面为大家介绍另外一个关于强迫症的心理模型————“两架马车”模型。
一、模型介绍。
强迫症就好比是一辆奔弛在路上的马车,而这辆马车是由两个轮子驱动的,其一是苛求自我的人格特质,另一个是排斥对抗的心理机制。想要深入理解该模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要点入手:其一,含义角度。所谓的苛求自我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完美主义倾向,是一种建立在处处不满意、不完善之上的,极度追求完美、毫无瑕疵的思想观念,造成这种人格倾向的原因主要是权威型的父母带来的严苛的教养方式以及个体内在安全感的强烈缺乏。为何完美主义会让个体陷入痛苦不堪的境地呢?①完美主义的个体常常因为某件事情的不完美,而无法很好地继续其它的事情。比如某位强迫穿衣的来访者,当穿衣没有达到自己理想化的标准时,就无法走出家门,导致常常上班迟到。②完美主义的个体往往分不清任务的轻重缓急,他们会眉毛胡子一把抓,导致生活效率低下。③内心永远不满足、不满意,他们感觉任何人都在和自己做对,任何事情都无法让自己称心如意,所以常常不愉快,烦恼很多。④患得患失。完美主义的个体常常会苛求好,排斥不好,这就导致个体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患得患失,害怕出错。比如某人想喝感冒药,但是怕有副作用,但是不喝又害怕症状加重,患者总是感觉内心中有两个“小人掐架”,痛苦不堪。基于上述的分析,完美主义实际上是一种对心理健康不利的一种人格特质,它本身就是诱发强迫症的重要因素。所谓的排斥对抗的心理机制是说个体通过各种形式消除焦虑感的心理过程。比如通过仪式化行为来克服焦虑感,通过反复询问某些问题的方法来获得内心中的确定感。其二,相互关系角度。任何一辆马车都是由两个轮子驱使的,倘若缺少任何一个轮子,车子就无法正常运作。所以我们在理解患者苛求自我的人格倾向时,也要注重排斥对抗的心理过程,我们在优化人格的同时,也要注意接纳态度的培育。
二、模型的启发意义和评价
该模型既关注了苛求自我的人格因素,又注意到了排斥对抗的内在机制,这为我们的改变提供了一个较为明确的方向,即陶冶人格的同时培养接纳包容的心态。在笔者看来,该模型简单易懂,操作起来也很方便,且梳理的发病过程也较为适合一些患者朋友。其缺点如下:其一,忽视了其它人格因素的作用,比如疑病性素质、固执、敏感等。其二,未能看见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对症状的影响作用。总体来看,该模型相比较于“症状之树”模型简单,但是不够全面,不够圆融。(已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