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为何,即便知晓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却依旧在实际生活里难以有效地加以运用,甚至很多时候还会不知不觉地落入他人所设的心理学陷阱当中呢?古有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着实值得我们去深入思索与玩味。要知道,研究心理学的目的并非仅是学习,更在于应用。
鸟笼效应:一种由惯性思维引发的现象,会致使人们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无需的物品基础上,继续增添更多与之相关但自身并不需要的东西。
近代杰出的心理学家詹姆斯送给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一只鸟笼,并打赌卡尔森必定会养一只鸟。卡尔森言:“即便你予我鸟笼,我亦不会养鸟,我仅将其视作一件精美的工艺品。”然而,自此后,卡尔森家中但凡有客人来访,看到书桌旁那只空荡荡的鸟笼,大部分客人都会询问卡尔森:“你养的鸟去了何处,是飞走了吗?”卡尔森只得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释:“非也,我从未养过鸟。鸟笼乃朋友所赠。”每至此,卡尔森便会换来客人困惑且有些不信任的目光。无奈之下,卡尔森只好购得一只鸟。
那鸟笼效应应如何运用呢?譬如家长欲让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赠予其一个精致的书架?当孩子看到空空的书架后,会不自觉地想要往里放书,而后在挑选书籍之时,便会慢慢养成读书的习惯。抑或送一个吉他,一个篮球?妻子若想让丈夫多做些家务,送其一套清洁工衣服或是男人的浪漫——工具箱?老板欲让员工多做些事情,设置最佳员工奖项,评优奖励。想必不论是孩子、丈夫还是员工定然都会对这些操作心生厌烦。
从鸟笼效应的出处可总结出两点:其一,詹姆斯送卡尔森鸟笼时是明确表明了目的的,詹姆斯是真诚的;其二,卡尔森将鸟笼放置在了书房,即便他不养鸟,他也认为鸟笼是一个漂亮的工艺品,鸟笼并未引发卡尔森的抵触情绪。
在运用鸟笼效应时,需了解对方的真正需求与喜好,切不可盲目地设置“鸟笼”,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引起对方反感。“鸟笼”的设置要适度,不可过于刻意或强迫,要给予对方一定的自主选择空间,让其在相对自然的状态下受到影响。且在运用过程中要保持敏锐,关注对方的反应与反馈,及时调整或停止不合适的行为。
我们生活中的鸟笼效应比比皆是。比如,我们本身对野营并无多大兴趣,仅是喜欢或偏向于放假时到河边、草坪上晒晒太阳。互联网捕捉到这点,大篇幅地营销旅游营地,销售旅游商品。或许因价格昂贵,我们并不会去购买,但我们会点击查看。帐篷、天幕、烧烤架我们不会买,可旅游小车、蛋卷桌呢?不但不会占地方,还可用于其他用途。亦或是一次性锡纸锅、烤网等。买了旅游小车去了草地,总要买些其他东西吧,比如野餐垫、野餐篮、防虫喷雾,比如打发时间的纸牌、风筝、水枪等。如此美好的事,总要记录下来吧。记录下来后,又会分享到网上去。哈哈,闭环了。这里面的鸟笼是什么?旅游小车、蛋卷桌、一次性锡纸锅、烤网等。迎合了我们需求的鸟笼,我们大众接受起来自是轻松愉快的。
我们能否运用鸟笼效应来改善生活习惯呢?所选择的“鸟笼”应是自己内心真正认可和接受的,而非仅是为了形式而设置。在此过程中要保持耐心与坚持,生活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不能因短期内看不到效果就轻易放弃。要不断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强化“鸟笼”与目标生活习惯之间的联系,鼓励自己按照期望的方向发展。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策略,如果发现某种“鸟笼”方式不适合自己,要及时更换或改进。比如此前提及的在客厅或孩子卧室放置一个装满书籍的书架,每次看到书架,就会提醒其应该阅读。偶尔与其聊聊书籍里面的知识,写个博客等,让其运用里面的知识,并给予其正向反馈。准备一个漂亮的收纳盒放在客厅中,当物品杂乱时,收纳盒会提醒进行整理,养成整理的习惯。与丈夫约定打扫时间,在打扫的过程中,适当给予鼓励,当打扫完成后,庆祝一下。
要正确使用鸟笼效应:
第一,深入了解目标对象。清楚对方的兴趣、潜在需求、生活习惯等,这样才能选择合适的“鸟笼”来引发其行为或思维的改变。
第二,选择恰当的“鸟笼”。它应该与对方的特点和情境相契合,比如对于喜欢阅读的人,可以送一个特别的书签,激发其进一步阅读更多书籍的欲望。
第三,创造合适的情境。营造一种氛围,让“鸟笼”能够自然地融入其中,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例如,在一个艺术氛围浓厚的环境中放置与艺术相关的物品作为“鸟笼”。
第四,循序渐进地引导。不要一下子就期望对方完全按照自己的设想行动,要给对方适应和反应的时间,逐步推动。
第五,注意隐蔽性和自然性。让“鸟笼”的出现不显得突兀或刻意,尽量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呈现,减少对方的抵触心理。
第六,灵活调整策略。根据对方的实际反应和变化,适时调整“鸟笼”的类型或运用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第七,结合积极的鼓励和反馈。当对方在“鸟笼效应”的影响下有了积极的行为或改变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进一步强化这种效果。
第八,避免过度操纵。使用鸟笼效应应保持在合理的道德和伦理范围内,不能对他人进行不恰当的控制或利用。
避免陷入鸟笼效应陷阱
明确自身需求:清楚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和需要的,不被无关事物干扰。
保持独立判断:不轻易因为他人的引导或暗示而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审视新事物关联:当面对一个看似相关的新事物时,认真思考是否真的有必要拥有或参与。
避免盲目跟风:不随大流去追求一些流行但对自己意义不大的东西。
定期清理物品和思绪:防止无用的“鸟笼”积累,保持思维清晰。
关注行为动机:分析自己做出某些行为的真正动机,避免被潜在的鸟笼效应影响。
设定消费和行为准则:按照自己既定的原则来决定是否接受或参与某些事情。
提升自我觉察:时刻留意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一旦发现可能陷入陷阱及时调整。
多问为什么:对他人推荐或诱导的事物,多追问原因和必要性。
增强心理定力:通过训练让自己在面对外界影响时更坚定。
与他人交流时保持理性:不被他人的观点和话语轻易左右。
培养极简思维:追求简洁和必要,减少不必要的关联和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