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 李新 网初19期,网中24,坚持分享216天
陪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
陪孩子一起面对生命的挑战,遇见属于他们自己的幸福与光荣时刻。
叙事是陪伴孩子的美学,忘掉我们学的技术,好好听懂、听全孩子在说什么,专心致志的听,这些才是最为重要的。关注孩子到底表达的是什么?不要着急去做事情,只要好好听懂它,很多时候他感觉到你听懂它了,改变也就自然而然的发生了,不需要你蹩脚的去引导,只需要你听懂它,并且略微等等他就好。
款待是陪伴,唤醒是遇见美好的自己。
通过陪伴去遇见美好的自己,不光是面对孩子,来访者也可以陪伴自己,遇见美好的自己,给自己一个能量的温泉,让自己能恢复的更好,能有更好的状态,才能更好的陪伴来访者,陪伴孩子,陪伴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人,好好照顾自己,爱自己是很重要的事情。
要提供一个安全放松,接纳,欣赏,理解的氛围。孩子能讲出来,才可能被看到,被理解,可能重新建构,让自己想要的发生,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让他重新拥有掌控力,自信动力等等放下我们专家的姿态,好好的去了解孩子的世界,以好奇的姿态,不预设的立场去了解他们的世界里,他们会怎么想,怎么说,听懂他们在表述什么。
把孩子和问题分开叙事学派的常用技术是外化。
那话是把别人说的内容认同了,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外话是把问题和人分开,问题是问题,人是人,我们要做的是和人合作,去打败问题。
从个人自身的角度看到问题以外,他拥有的爱好优势,资源特长,在乎看重等等,从认识孩子的兴趣开始,从兴趣与热情唤醒支线故事。
善用时间轴概念,和他探讨几年后、未来的自己,类似时空对话。
不管孩子有多少情绪,都要全然的接纳,让他顺畅深刻的表达,而不是选取。我们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地方,从薄到厚,把支线故事聊的越来越丰厚,让他越来越有能量面对他的问题。
世界多元,各有各的道理,会有很多声音和观点,我们要学会分辨或者陪着孩子分辨哪些声音对他有帮助,邀请允许那些对他现状有帮助的声音进来,对他现状没有帮助会有影响的那些声音,那些人暂时不能进来,这就是重组会员。
叙事的咨询强调,尊重生命的个独性即互为主体,也就是个体的独特性,焦点视为每个人都是自身生命的专家。萨提亚里称,每个人都是明星等等。
孩子不说话,其实就是在抗议,已经说了很多愤怒,委屈,沮丧,沉默,更多的是抗拒防卫。变通很重要,不要再延续以前无效的方式,不要贴标签。唠叨他听不懂他。
叙事解构了许多传统的咨询教育观念,分解看什么是好学生重新定义好学生,从结构的角度去探讨问题。问题是怎么来的?意义是什么?对问题的发生发展有更多的理解,确认当事人知觉,完成解构再建构。通过解构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语言抵达之处并非生命抵达之处,很多东西没法用语言表达,需要用心去理解,感受,热泪盈眶,是一种感动的能力,也是做叙事的最高境界。
我们和孩子交流不只是用眼睛看他,更要用心去体会,去聆听他到底在讲什么,放下你的着急焦虑,预设用心听懂它。世界多元,各有道理,不是非黑即白,对与错,更多探讨当事人想要什么,有些道理不是用眼看的,是用心体会的。
让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与困境中的自己对话,咨询师真的能听懂生命,听懂故事,才能在短短几分钟内传达出那份懂得。
一种款待与一种唤醒,通过款待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
方寸一乱,更是清明稳是改变的定海神针。稳生定定生慧,家长稳定下来,重新拥有希望和信心,智慧就有了改变,就发生了。家长稳定,孩子就会稳定,他的清明就会回来,智慧就会回来,改变更容易发生。稳定自己,改善自己,做好自己。
在人的生命中,有时会慌张,焦虑,不知所措,通过温暖的陪伴问话,让他能从慌张的状态回到一个精彩的状态,稳定的状态,让当事人能重新遇见美好的自己。
当我不再把无法穿越的困境看成自己的无能和罪过,而是回过头来思考自己内心深处的期待和遭遇这种困境的意义,同时看见困境中的自己如何为所期待的生命样貌而努力打拼的身影,很多的困境不是我们的无能,也不是我们故意的,要看到我们在困境中能学到什么去更清楚我们的期待和在乎,在困境中活出自己,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每个人在困境中都需要被珍惜,被看重,然后才能更容易从困境中走出来。
好奇、尊重、接纳、欣赏、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