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学习的第130天《霸言 第二十三》第1段~第2段
原文阅读
霸王之形:象天则地,化人易代,创制天下,等列诸侯,宾属四海,时匡天下;大国小之,曲国正之,强国弱之,重国轻之;乱国并之,暴王残之:僇其罪,卑其列,维其民,然后王之。夫丰国之谓霸,兼正之国之谓王。夫王者有所独明,德共者不取也,道同者不王也。夫争天下者,以威易危暴,王之常也。君人者有道,霸王者有时。国修而邻国无道,霸王之资也。夫国之存也,邻国有焉;国之亡也,邻国有焉。邻国有事,邻国得焉;邻国有事,邻国亡焉。天下有事,则圣王利也。国危,则圣人知矣。夫先王所以王者,资邻国之举不当也。举而不当,此邻敌之所以得意也。
夫欲用天下之权者,必先布德诸侯。是故先王有所取,有所与,有所诎,有所信,然后能用天下之权。夫兵幸于权,权幸于地。故诸侯之得地利者,权从之;失地利者,权去之。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是故圣王卑礼以下天下之贤而王之,均分以钓天下之众而臣之。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伐不谓贪者,其大计存也。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以明威之振,合天下之权;以遂德之行,结诸侯之亲;以奸佞之罪,刑天下之心;因天下之威,以广明王之伐;攻逆乱之国,赏有功之劳;封贤圣之德,明一人之行,而百姓定矣。夫先王取天下也术;术乎大德哉,物利之谓也。夫使国常无患,而名利并至者,神圣也;国在危亡,而能寿者,明圣也。是故先王之所师者,神圣也;其所赏者,明圣也。夫一言而寿国,不听而国亡,若此者,大圣之言也。夫明王之所轻者马与玉,其所重者政与军。若失主不然,轻予人政,而重予人马;轻予人军,而重予人玉;重宫门之营,而轻四竟之守,所以削也。
字词注释
[1]象天则地:取法天地。以上天为榜样,以大地为法则。
[2]化人:教化人们,净化民众思想。易代:指改换朝代。易,改换。
[3]创制天下:创建天下新制度。
[4]等列诸侯:分等列爵建立诸侯。等列,按等排列。
[5]宾属:使之宾服归属。
[6]时匡天下:使天下各国及时得到匡正。
[7]曲国:朝廷风气邪曲不正的国家。曲,弯曲,不正。
[8]并:兼并。
[9]暴王:暴虐的君王。残:摧毁,残灭。
[10]僇:通“戮”。用杀戮来惩罚。一说予以揭露,使之受到羞辱。
[11]卑其列:降低其爵位。
[12]王之:称王其国。意谓统治这个国家。王,居临一国,统治一方。
[13]丰国:国力强盛。
[14]兼正:即权力集中之国。正,通“政”。
[15]不取:不予攻取,不去夺取。
[16]君:君临,统治。道:常道。
[17]有时:掌握时机。
[18]修:修明。
[19]资:凭借,依靠。引申为有利条件。
[20]“夫国之存也”四句:这几句是说邻国关系重大,国家存在,邻国起作用;国家灭亡,邻国也有关系。亡,灭亡。有,有关,起作用。
[21]“邻国有事”四句:这几句是说,相邻之国有事发生,可能是其邻国的好事;相邻之国有事,也可以是相邻之国的损失。有事,有事变,有事故。得,有所得。亡,有所失。
[22]利:有利。即借助事变而得利。
[23]知:同“智”。陶鸿庆云:知,读为 “智”,言国将危亡而后见圣人之智也。
[24]举:举措,举事。
[25]得意:高兴,满意。相邻之国往往不睦,自古而然。
[26]用:拥有,掌握。
[27]布德诸侯:似当为“布德于诸侯”。施恩德于诸侯。
[28]与:施予,付出。
[29]诎:弯曲。
[30]信:通“伸”。伸展。
[31]兵幸于权:军事取决于权力。幸,郭沫若训为“树”,建,建立,树立。引申为“取决”“决定于”。
[32]争人:争取人心,争得民众拥戴。
[33]明大数:懂得天下大略。大数,指大的方面,关键之处。即大计,大略,与“小计”相对。
[34]卑礼:谦卑有礼。下天下之贤:即“下于天下之贤”,放下身段,谦逊待贤。而王之:而得以成就王业的意思。
[35]均分:均分爵禄。钓:招引,吸引。臣之:使之臣服、归附。
[36]伐:指有所征讨、攻伐。
[37]大计:即上所谓大数、大略。
[38]明威:盛威,尊威,即大威。指强大的权威。振:通“震”。震慑。
[39]合:集合。
[40]遂德:顺从道德的行为。指成就德政。遂,顺。
[41]奸佞之罪:对奸佞的惩罚。罪,惩罚,惩处。
[42]刑:郭沫若云:刑应作“型”字解。型,规范,统一。
[43]因:借助。威:威力。
[44]广:扩大。伐:功伐,功绩。
[45]明一人之行:显示天子的德行。一人,姚永概云:“一人”言天子也。行,行状。指品行、事迹。
[46]术乎:遵循着。术,本义为道路。在此用作动词,遵循、取法之意。
[47]物利:以物利人。
[48]寿:长存,长久。俞樾云:《国语》韦注:“寿,保也。”能寿犹能保也。
[49]赏:丁士涵云:“赏”当读“尚”,与“师”义同。即尊重,崇尚,效法。
[50]寿国:使国家长久保存。
[51]失主:失去国家的君主,即亡国之君。
[52]营:营造,修建。
[53]四竟:即四境。竟,一本作“境”。
译文参考
霸业和王业的规模形势是这样的:它模仿上天运行之象,仿效大地取法规则,教育民众净化人心,改善世道更换朝代,创新建立天下法制,分等爵列诸侯次第,使四海之内宾服归属,并及时匡正天下各国。它可以使过分强大的国家版图缩小,使朝政邪曲的国家风气纯正,使恃强暴戾的国家优势削弱,使杖权过重的国家地位降低;它兼并乱政害民的国家,摧毁残暴虐民的国君:惩处其杀戮罪恶,降低其爵列等第,维护其民众利益,然后以圣王之道统治其国。使本国自身富强叫作“成就霸业”,兼能匡正其他诸侯国叫作“成就王业”。所谓能够成就王业者,总有其独见之明。仁德相同的国家,他不去攻取;道义一致的国家,他不去称王。历来争夺天下,用仁德众势之威力代替凶残危乱的暴君,这是王者的常道。统治民众的人,必须遵循正道,成就王业、霸业之人,必须把握合适时机。本国政治修明而邻国危乱无道,这就是成就霸王之业的有利时机。因为国家的存在与邻国大有关系,我们国家的败亡也与邻国大有关系。邻国有事发生,邻国可以有所得;邻国有事发生,邻国也可以有所失。天下有大事或变故发生,总是对圣王最有利;国家将面临生死危亡的时候,才能显示出圣人智慧的先见之明。先代圣王之所以能成其王业,往往依靠和利用邻国的举措不当。邻国举措不当,是邻国的敌人称心如意的条件。
想要掌握天下的大权,首先必须向诸侯施予恩德。因此,先代圣王总是有所取得,有所施予;有所屈曲,有所伸展;然后才能掌握天下的大权。军队的胜负取决于权力的大小,而权力的大小取决于得到土地利益的多少。所以,诸侯能够占有地利的,权力就跟从而至;失去地利的,权力随着也就丧失了。争夺天下的人,必须首先争取人心。懂得天下大略的人,能得人心;只精于盘算小计谋的人,便容易失去人心。能够得到天下大多数民众拥护的人,能够成就王业;能够得到半数民众拥护的人,能成就霸业。因而圣明的君王,总是谦卑有礼,放下身段恭敬礼待天下贤士,而后任用他们帮助自己成就王业;均分地利食禄来招引天下民众,使他们甘心归附、臣属。所以,虽然尊贵已奉为天子,富足拥有天下之财,进而兴兵攻伐,世人也不认为他贪婪的原因就是因为他顺乎天下大道。用天下的财富,来为天下人谋取利益;用强大的威严和震慑之力,来聚合集中天下的权力;用广施恩德的行动,来联结诸侯争取其亲附;用严惩奸佞罪行的处治,来规范天下人的思想;借助天下的军威权势,来推广明君圣王的功绩;攻克逆施叛乱的国家,赏赐有功劳的能臣;树立圣贤的威望,来显示天子的德行,这样,百姓就安定了。先代圣王取得天下,有道术,那就是遵循大盛之路。也就是所谓的以物利民。能使国家经常没有忧患而且还能名利兼得的君主,可称之为神圣;国家处在危亡之中,而能使之得到长久保全的君主,可称之为明圣。所以,先代圣王所师从效法的,是神圣;所尊尚推崇的,是明圣。一句话而能使国家长久保全,不听取,国家随即就会导致灭亡的,像这样的话,就是大圣人的话。一个英明睿智的君主,总是看轻骏马与宝玉,而看重政权与军队。至于那些亡国而失天下的君主,就不这样了,他们往往看轻授予人政权,而看重施予人骏马;看轻授予人军权,而看重施予人宝玉;看重营建王室宫门,而看轻防守四方边境,所以国家的权力就这样被日益削弱了。
核心内容解读
《管子》中有诸多篇章论述了关于王道与霸道的国家治理方式。本篇的内容中阐述了一些重要的观点。
(1)《管子》认为“王天下”的应是“天下”之“君王之节”,亦即君王之道。有“君王之节”、“君王之道”的国君才有也必须担负起“王天下”的大任:“夫丰国者之谓霸,兼正之国之谓王。夫王者有所独明,德共者不取也,道同者不王也。夫争天下者,以威易危,暴王之常也。”分治一国者称作“霸”,兼正各国者称作“王”。做王者有独到的英明之处,他国之君和自己一样循道圣明、治国方法入道则不攻取、不指责。其原因和目的都是因为和为了以君王之道治理天下。那些仅仅为了个人和集团利益争夺天下,以武力解决危乱的做法,是暴虐无道君王的伎俩。
(2)等列诸侯,宾属四海。《管子》概括有“君王之道”而“王天下”者的职能,或者“道”在为政上的运用说:“霸王之形,象天则地,化人易代,创制天下,等列诸侯,宾服四海,时匡天下。大国小之,曲国正之,强国弱之,轻国重之,乱国并之,暴王残之,戮(侮辱)其罪,卑其列,维其民,然后王之。”(《管子·霸言》)统一天下的王者,代表着天地的法则,肩负着移风易俗、改朝换代、更新社会的使命,承担着领导、协调诸侯国,统治、稳定各方部族,为政整个天下的重任。为了这个目的,对诸侯国地域过大地缩小,政治邪辟的纠正,实力太强的抑制,势力弱小的扶持,秩序混乱的归并,君王残暴昏庸的依法惩处并且亲自治理。“王天下”者是得“道”者,得“道”之王则为“明王”。“夫明王为天下正,理也。按强助弱,困暴止贪,存亡定危,继绝世,此天下之所载也。诸侯之所与也,百姓之所利也,是故天下王。”(《管子·霸言》)这一系列论述可见,《管子》笔下的“天下王”,是以“道”之“尚中”的原则领导诸侯国和百姓平等、协调、和谐、幸福的发展,达到天下大治、普遍和谐。
(3)遵从“明”、“智”,攻伐逆乱。《管子》主张循“道”为政,称之为“明”、“智”;把致使国家危乱视为不循“道”所致,称之为逆乱。明智代表进步、先进,逆乱代表反动、落后。《管子·霸言》说:“夫王者有所独明,德共者不取也,道同者不正也。”对“德共者”和“道同者”,都是循“道”为政者,“不取”、“不王”就是尊重、和从。《管子》又说:“国修而邻国无道,霸王之资也。”自己的国家政治清明而邻国混乱无道,这便是自己国家君主实现“王天下”愿望的有利因素。在诸侯国之间,也有先进、强盛、稳定与落后、贫穷、危乱之别,前者必然取代后者:“夫国之存也,邻国有焉;国之亡也,邻国有焉。邻国有事,邻敌得也;邻国无事,邻敌亡也。”“国危,则圣人智矣。夫先王所以王者,资邻国之举不当也。举而不当,邻敌之所以得意也。”(《管子·霸言》)国家出现危机,就会有利于圣人智慧的发挥。若整个天下发生动乱,就会有利于圣人的产生:“天下有事,则圣王之利也。”(《管子·霸言》)对于君王无道、政治反动、社会混乱的诸侯国,《管子》主张“以奸佞之罪,刑天下之心;因天下之威,以广明王之伐。攻逆乱之国,赏有功之劳,封贤王之德,明一人之行,则百姓定矣”。应该说,处治奸佞之人的犯罪,进攻倒行逆施、政治混乱的国家,使社会健康安定地发展,是《管子》的重要思想。“攻伐逆乱”是遵从进步的强有力的表现。
《管子》中关于“霸王之业”的内容相当丰富,其思想成分体现了诸子百家的趋合走势,包容了有法家、道家、儒家、兵家、名家、农家、阴阳家、轻重家、杂家等的学说。学习过程中查阅了不少相关资料,试图借鉴更宏阔的视野、更多元的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视角来看待这些思想。
《管子》学习的背景知识
“王霸”思想的历史演进(一)
王道和霸道是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影响巨大的国家治理方式的设想和实践。国家治理方式是实现治国目标的关键环节,方式得当事半功倍,方式不当事倍功半。在中国传统治国思想中,思想家们提出了多种治国方式,既有“德治论”、“仁政论”、“礼治论”、“孝治论”,也有“法治说”、“武治说”、“力治说”和“人治说”。
自孟子提出并明确区分“王道”与“霸道”以来,“王道”与“霸道”两个范畴以其高度的概括性和鲜明的异质性,代表了中国历史上两种基本的治国理念、治国方略和治国方式,其中“王道”思想是贯穿中国传统治国方式思想的“主文化”。在历代王朝的治国实践中,“王霸并举、德主刑辅”成为常态的理性选择。中国传统治理方式思想与西方国家治理学说相比,既有相近性也有差异性。全面推进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治理文化资源,通过治理方式现代化提高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
1.“王霸”概念的提出
“王道”一词,始见于《尚书·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这里的“王道”主要指周先王等治国安民的“先王之道”,相对于周王之后的治国之道。孔子说:“先王之道,斯为美。”孔子心目中的“王道”就是指夏商周三代先王的治国思想和治国经验,包括尧、舜、禹、文王、武王、周公的治世之道。蒋庆认为:“王道政治就是指依王者之道所从事的政治,故王道就是指圣王之道;具体说来是指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一脉相承的治国平天下之道。”
“霸道”则是对“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争霸实践的理论总结。西周末期,以宗亲伦理为基础的王道政治秩序被破坏,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标志着古代中国进入诸侯“称霸”的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周王室权威衰微,诸侯兴起,“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产生了著名的“春秋五霸”。
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三家分晋”后形成了“战国七雄”格局。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通过战争方式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制国家状态,开启了中央集权制的郡县制国家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君主要通过武力和战争成就霸业,显著区别于主张“敬德保民”和“以礼治国”的“先王之道”,“霸道”思想应运而生。
孟子最早从治国方式类型学的意义上使用“王道”和“霸道”概念,视之为两种不同的治国之道。《孟子·公孙丑章句上》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在孟子看来,治国之道可分为“王道”和“霸道”两种类型:“王道”遵循“以德行仁”,通过“德治”推行“仁政”,最终实现心悦诚服的“以德服人”;“霸道”则仰仗“以力假仁”,通过假借仁义名义来使人民屈服,并不能使人真正诚心归服。
(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
《中国社会学:起源与绵延》,景天魁 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10月
《史记论著集成(全20册)》,张大可;丁德科,商务印书馆,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