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老师的新书《跃迁》里有这样一句话:学习的速度,跟不上遇到的问题的速度,这是你知识焦虑的根源。
现在都已经到了拼学习速度、解决问题速度的时代,还有人在纠结要不要学、怎么学、能不能学。
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讲到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一步就是不要给自己设限。
这个世界,总有人用各种设置将自己塞进条条框框里。
有人因为性别设限,认为男女有别,很多事情女孩子做不了。
朋友的表妹,95后,长得漂亮又有能力,在上海工作得好好的,家里非逼着她回老家在体制内工作。
理由只有一个,她是女孩子,拼命工作没什么用,找个好男人嫁了才是正道。
有人因为年龄设限,最典型的说法就是过了30岁难以有成就。特别是女孩子,过了30岁没结婚,总会承受来自各方的目光和流言蜚语。
如果这种限制是别人强加的,挣脱就好了。如果是自己给自己设限,那就危险了。
除了这些,还有因为过往经历或是思维习惯受限的。
采铜在《精进》一书中讲到:
当我们陷于某个人生困局时,困住我们的不仅有外界的客观现实,还有我们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这些东西会在我们思考时自动植入“隐含假设”,从而限制了思考的角度和范围。其结果是,我们通常只是在两三个“可见选项”中去做决定,而意识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
对于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采铜在书中也作了相应的解答,他提出当我们在人生中遇到某个无法摆脱的僵局时,可以试试这三步:
1. 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
2. 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进行校正;
3. 形成新的更灵活的思维框架,在此基础上思考出“可能选项”并进行尝试。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了“成长型心智”与“僵固型心智”的概念,他发现,有些人坚信只要足够努力,自己就能变得更有能力,这样的人就具有“成长型心智”的特征,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努力或不努力都不会产生什么改变,这样的人则具有“僵固型心智”。
拥有“僵固型心智”更畏惧挑战,遇到困难容易放弃,经常给自己设限,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做不好。
一个僵固型心智的人怎样才能转变为成长型心智呢?
采铜在《精进》中提到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把封闭性、绝对化的总结性评价改为开放式的启发式提问。
比如不要说“我不擅长做这件事”,而是问“要做成这件事我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高”;不要说“这件事我做不好”,而是问“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把这件事搞定”;
拥有不设限的人生,从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开始。
从今天开始,多用开放式启发式的语言,把“我不擅长”“我不能”“我做不好”之类的语言从脑袋里剔除。
努力没有终点,坚持没有尽头。极限,总在你以为的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