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微软公司副总裁Kirk-Koenigsbauer表示,在10.1以及以下尺寸屏幕的移动设备上,用户可以免费使用Office软件的浏览和编辑功能。与此同时,微软也宣布向中国用户免费升级到Windows 10.
这原本是微软公司在8年前就应该采取的措施。虽然仍未完全放开,但这已经是纳德拉的“急行军”了。
站在今天的角度,回头来看微软关于Office的一系列决策,或许我们能够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第一阶段:悲剧的起源。
Windows和Office是微软赖以成名的两大利器,微软利用它们,加上英特尔的捆绑协作,垄断了PC市场。
微软和英特尔一定以为,无论对与错,好与不好,PC市场已经不可能被其他人所颠覆了。如果说微软可能一直垄断PC,恐怕怀疑的人也不多。
记得1997年微软投资苹果的1.5亿美元吗?除了和乔布斯了断恩怨以外,微软还希望苹果一直存在以免微软遭遇反垄断调查。
当时微软的决策就是不断投入研发,尽可能的维护好Windows和Office的主流地位。如果某项业务可能会侵蚀它们,就会被放弃。
PC市场到现在还是被微软垄断着,但是这已经不重要了。
第二阶段:缺乏远见。
微软一直在研发上耗费巨资,远超过苹果。但是,现在微软应该明白,不是拿一堆钱放任研发部门做新产品就是产品创新。
大量信息表明:是否脱离Windows和Office既定的技术路线,和是否赚钱,成为其创新的唯一标准。
由于其创新的目的并不是要开辟未来的科技时代,而是想着怎样维护好Windows和Office——换句话说,所有的创新投入都围绕着怎样让旧时代的产品能够在新时代赚钱,这样的创新当然花费高而收效少。
由于互联网时代的模式与微软完全不同,他们或许知道未来该往哪个方向走(微软唯一持续亏损而持续投入的领域就是互联网),但却不知道怎样走过去。
这一决策在传统经济时代,是管用的——砸上百亿美元进行各种创新,看看哪些创新可以超前;但是在全新模式下,这样的决策就显得低效而无序。而且,由于缺乏对未来的洞见,微软从互联网时代开始,就只知道模仿和追逐别人的脚步。由于Windows和Office本位,微软一直在往回看。
第三阶段:吃老本与看热闹心态。
iPhone和iPad横空出世,功能弱小如同玩具。
但是,它们并不简单。微软前CEO轻蔑的嘲笑它们,早早宣判了移动互联网的死刑。 这一决策让微软错失良机。
当时紧跟苹果的企业是谷歌和三星。它们现在也都在前沿弄潮。看热闹心态让微软失去了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它们固守着自己的地盘,认为苹果和谷歌不可能侵入PC领土。它们判断对了。
只不过,所有的消费者都跟着苹果去移动互联网市场玩了。
这一阶段判断决策失误的还包括:Facebook、腾讯、百度、阿里……
——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上策。
第四阶段:效仿苹果。
微软的决策似乎总是很奇怪。iPod在被嘲笑了很久,等待苹果一统江山的时候,它们推出了自己的Zune(对了,还有谁知道它的下落吗);在iPhone和iPad成功以后,微软决定进军软硬件一体化。
为此它们还收购了诺基亚!
不过这期间,微软的Windows Phone系统依然收费,推出了自家的Surface;而Office依然拒绝给其他平台使用。
当时的情况是:苹果主要依靠硬件赚钱;安卓免费提供操作系统,目的是保住其搜索市场的地位,通过广告赚钱;只有微软是通过销售软件赚钱。
无论是苹果模式还是谷歌模式,都在淘汰微软收费授权模式。苹果从硬件市场获取的利润超过了软件企业;而安卓将比微软优秀得多的软件免费授权给硬件厂商。微软一没有硬件,二没有互联网盈利模式,其销售软件盈利的模式已经彻底被谷歌和苹果堵死。
微软当时决策的依据是:其他平台都只能当玩具使,而缺乏生产力工具。微软如果拒绝把Office授权给其他的平台,那些商业用户最后就会因为没有Office而转投微软,自然操作系统也就重新振兴了。
没有Office确实困扰了早期的移动市场,但这些缺憾也给了开发商以全新机会。——其结果是,促进了苹果的商业软件销售和替代类应用的崛起。
通过专业开发,消费者很容易获得个性化的、针对特定领域的商务办公APP,这反而使工作变得更加容易了(例如,医生会发现,他不需要一个办公套件,他需要某开发者针对医用的专门的移动办公设备;警察、或者销售人员也是如此,通过特定的APP,办公可以更轻松)。
一旦解决了这个问题,消费者就会发现智能设备如此便捷和好用;而微软在这个时候才真正意识到,智能设备的野心并不仅仅是移动市场,它即将颠覆整个PC领域。
第五阶段:迟到的登场。
于是终于有一天,微软意识到,个性化时代不再需要完整的、大而全的办公系统;而操作系统的重要性也远逊于应用平台。微软在此优势尽失。
开发者会开发出更具针对性的APP,放在消费者最多的平台上;而消费者会选择APP最多最优秀的平台,进而促进开发者开发更丰富的应用。最终微软不仅失去了平台,而且也会失去生产力工具。
微软的决策是放弃Windows和Office捆绑策略,允许Office登陆其他平台。
微软这一决策的目的是:我给你们提供Office专业级别的应用,你们体验了强大的Office以后,要么付费购买,要么转移到我的平台上来。
但这一举措已经太迟了。首先,苹果把自己的办公套件完全免费了,抢先一步。苹果套件其实更好用,只不过因为市场份额小,没能形成规模。其次,各种替代软件更轻量级,而且解决专业问题更方便。大家对微软的需求没有那么强了。更何况,微软还要收费……
第六阶段:惯性的延续。
时至今日,微软终于再次决策,把Windows和Office再次有限度的免费。指尖儿(zhijianer.me)撰稿人更愿意称之为被迫的让步。这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推动Office发展,我持怀疑态度。毕竟,“指尖儿上的一代”(00后们是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已经不会选择庞大却复杂的办公系统了。就连我,也不会选用Office。
当然,免费升级Windows,将过去沉淀的用户转化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似乎还明智,但效果很难说。
我在前一篇文章中说,看好纳德拉带领下的微软的变化。但是仅凭现有的微软产品是无法在移动市场立足的。我更乐于看到Office分化出若干个专业应用,以及看到WP成为比安卓更好用的免费操作系统,甚至微软推出全新的移动产品,只有那时候,微软才能算活下来了。
小结
Office确实功能强大,适合每个人的每个工种,但是,我们的工作并不需要这样的强大。我们每个工作都可以有一个定制的APP来解决工作需求,这正是越来越多的APP开发者在做的事。
看着Office解决败退,以及这期间微软的决策,指尖儿(zhijianer.me)感慨良多。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微软的决策超前或者用于断臂,或许今天的市场格局就不同。但想想Windows和Office一年创造利润近百亿美元,换作你我,明知道今天的结果,是否真的就敢于一下子放开,拼死一搏?我们又是否有智慧,在一个翻云覆雨的动荡期驾驭企业躲过暗礁,破云而出?
微软抱着操作系统的现金牛不愿意放弃,于是就给了谷歌Android机会;微软拒绝把Office放在其他平台,于是就有很多办公解决方案趁机而起。
微信诞生时,每个运营商一年的短信收入几百亿元。或许它们也知道,如果短信彩信套餐无限免费,微信就根本不会起来,但舍弃几百亿元收入(For Nothing),任谁都很难做到。当然,到了今天,就算微信彩信全免费,恐怕也很难与微信一战了。
因此,指尖儿(zhijianer.me)撰稿人认为: 颠覆不是我们的做法完全不一样,或者我的产品超出了你过去的认知或对未来的想象。颠覆是我的模式刚好让同行的模式活不下去;让同行根本没有还手的余地。
本文作者 赵博思,版权归指尖儿(zhijianer.me)所有,转载请注明作者、来源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