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社会不容易发生“公地悲剧”。
人们彼此熟悉,很难特立独行,习俗制约着公共生活方式。
二、大社会很容易发生“公地悲剧”
1、随着社会变大,人口流动,特立独行的人走出乡村,进入城市。量变积累成质变,社会本质发生了变化,公地悲剧的发生概率就大大提高了。
2、小社会的瓦解源于流动性。
瓦解小社会习俗的最常见的力量是流动性。
三、“无为而治”能避免“公地悲剧”吗?
- 司马迁写《货殖列传》的时代,大汉帝国由无数个小社会构成,公地悲剧被习俗力量挡在门外
- 亚当斯密写《国富论》时,英国处于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的初期,小社会的比重依旧很大
- 马克思写《资本论》时,引用了一段名言:
“如果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果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
可见,瓦解小社会的另一个重要力量是:利润
四、《老子》哲学的内在矛盾
(一)《老子》的政治理念起源于最古老的小社会的生活方式
这种社会最大的特征就是稳定,缺乏流动性,是一种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社会结构。
社会越封闭,结构越稳定
(二)《老子》哲学主张“无为而治”
这似乎在支持亚当·斯密的经济原理,听任“看不见的手”主导一切。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人和资源自然流动。
社会越流动,破坏稳定的力量就越强。
(三)休养生息?还是高度干预?
- 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经济繁荣,民间流动性越来越强,社会越来越不稳定
- 高度干预:闭关锁国,限制流动性,人心稳定,社会和谐,统治成本低
(四)临界点在哪里?
彻底的无为而治 VS 彻底的自由放任 发展到一个临界点时,就会出现各种公地悲剧。
五、要政府有什么用?
解决公地悲剧问题:警察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