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阅读这件事,我是认真的。
所以,我想提升我的阅读能力。
之前购买了一些相关主题的书,有了一些收获,但总体不大。直到最近,无意中遇到了《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一个下午,不间断的2.5个小时读完了这本书,感觉妙不可言。我想我找到最合适我的方法了。
一 、如何读懂一本书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竟成了一种竞赛。量变势必会产生质变,但前提是在这个过程中,你是不断进步的。如果每本书的知识不能通过有效的途径转变为能力,再多的量也是一种沉没的时间成本。最重要的不是读书数量,而是真正把一本书读懂、吃透。
1.理解力的池子
如何让自己真正读懂一本书呢?怎样才能够快速阅读并抓住重点?
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你的理解力的池子有多大,你就能够读懂多难的书。所以,我们应该先构建自己理解力的池子。樊登老师的池子里包含7个部分,并且推荐了不同部分他心目中的好书。
• 经济学知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 心理学知识:《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 国学常识:《论语》 《道德经》 《庄子》《孟子》,扩展《荀子》 《孙子兵法》 《韩非子》《墨子》
• 管理学知识:《非暴力沟通》《关键对话》《掌控谈话》《可复制的领导力》
• 逻辑学知识:《思辨与立场》
• 哲学知识:《学会提问》《哲学起步》
• 人生经验:只有生活阅历足够多,才更有可能发掘出突破自己局限的机会,才能让你突然意识到,在某件事上自己怎么这么幼稚,你对于某件事的观点竟然是完全错误的,所以被别人批判。然后,再配合上对知识的学习,最终达到知识和经验相结合的境界。
见过世面,阅读足够宽泛,这时候你才能够淡定地对待每一本书,去发现每一本书真实的价值和优点。接下来,我们应该不断反思,知道自己的理解力的池子有多大,然后慢慢增加池子的不同部分。
2.知识的自我反刍
要想把一本书读懂,还要养成读完以后总结的习惯。这也是我写读书报告的原因,通过反思,将知识输出,从而加深自己的输入。
樊登老师的读书方法:我读的书都很干净,没有什么线条痕迹。我是讲书之前才在书上画些标记,读的时候就认真读,全身心地感受它。读完之后放下,给自己一段时间间隔。时间间隔大概为一周。一周时间也差不多忘了快一半。这时候一边回忆一边绘制思维导图,或者写PPT。跟随回忆的过程,再去打开那本书,然后去翻摘抄,这样比边读边画线更有效。因为人的大脑经过了间隔,经过了回忆的挑战,对内容的记忆力就会更强。
要想更快更准确地读懂一本书,首先要建立一个理解力的池子,其次是要读一些比较难攻克的书,最后是养成读书总结的习惯。
二、如何把书读薄?
每本书都有自己的使命,而读书的过程就是人为地弄清楚一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抓住一本书的脉络和重点,再复杂的书都有一个结构。
1.摒弃坏习惯:阅读切忌间断,藏好你的手机
遇到不认识的字跳过去,遇到不理解的部分也跳过去,第一遍让自己顺畅的读完,这并不影响我们掌握大部分的内容。不必要的阅读间隔,会打破我们阅读的乐趣和快感,甚至会让我们放弃继续阅读。那么,我们就会错过很多产生恍然大悟的机会,也错过扩展理解力池子的机会。
2.带着目的阅读vs自由阅读
读书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带着目的去读。带着目的看书的时候,你就需要了解一本书的框架和脉络。你得知道问题是什么,研究现状是什么,怎么解决问题,这里边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什么,最有力的案例是什么,怎么论证的,最后对对方有什么好处。这是你自己有要学习的内容的时候的读书方法。
另一种读书的方法其实是更令人享受的,就是没有目的的阅读。挑本书,沉浸在里边好好读,认真体会,看看这本书有没有冲击到你的心灵,看看你读完后是不是觉得很棒。这种感受会比带着目的读书更开心,因为它是更高级的一种探寻。在阅读的时候,一开始不要有直奔答案的想法,先积累再精简。目的性太强,就减少了大量的脑力摩擦所带来的意外惊喜。
带着目的读书,往往读的是你能力圈周边的东西,垫垫脚尖就能够着。自由阅读则是突然跳到一个未知的黑暗区域,通过慢慢探索,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链接,打开一片未知的世界,这种感觉更令人兴奋愉悦。
3. 如何解构一本书
• 这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提供了哪些解决方案?
任何一本书都会有一条主线。我们在读一本书的时候,首先应该弄明白一件事:读完了,问自己,这本书要解决什么问题。一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有哪些解决方案(工具类的书);或者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变化的过程是什么。
你先找到问题,然后去看它的现状,再去看作者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看全书论证的过程。这样,结构就清晰了。
• 写作背景是什么?
在我们有目的的去阅读一个领域,一门书之前,我们应该对书的写作背景进行了解。一本书的背景知识,能够帮助读者开阔眼界,让人们了解一个理论的前沿研究状态是什么,从而间接地认识到这本书的价值。这样也可以避免我们把时间用错地方。
• 价值升华
书的最后一部分,一般来讲,会进行价值升华。什么叫价值升华?就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这本书讲这个事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们最后能够达成一个什么样的效果?作者希望大家读完这本书之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一本书,前面是定义的问题,然后解释清楚背景,中间一大块是解决方案的讨论过程,到最后一定是价值升华。
4.读书笔记有学问
什么才是一本书真正有价值、值得记录的内容呢?
• 当你感觉概念被清晰界定的时候,一定要记下来
• 当你感觉问题很严重的时候,要记住它
• 当你感觉某种解释令你很意外的时候
• 当你看出递进关系的时候,这部分很重要,值得记录
• 当你看出转折关系的时候,要留意转折后的内容
• 不同侧面彰显书籍内在价值
• 当阅读的时候感受到心灵冲击
• 书中的奇闻逸事,增添讲书的趣味性
5.高效的“知识输出法”
掌握一套思维导图构建方法,这是一种高效的“知识输出法”。每看完一本书之后都用思维导图将其进行梳理,这种方法在知识吸收上很有优势,一是看起来非常清晰明了,二是动笔写过的内容更容易在大脑中获得长期记忆。
三、怎么选书?什么样的书是值得被解读的?
1.误解
• 读书无用?——“Keep learning”(持续学习)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知识的更迭比过去快太多了。大学里学习的知识只是基础,并且在不断地被淘汰。我们只有保持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节奏。通过阅读,学习别人的智慧总结,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
• 读书只追求有用?——善用邓宁-克鲁格效应
书只是催化剂,只能助力,最后能不能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你自己。不要因为书没法解决自己当下的实际问题而气急败坏,甚至放弃读书。
善用邓宁-克鲁格效应(你经常不知道自己该知道些什么,不知道自身的不足之处),借鉴名家、专家推荐书单。
• 有的书我读不懂?——小心你的存量技能
"读不懂”绝对不该是一个固定的状态,这只是某一刻的情况,要相信,慢慢地,自己能读得懂。遇到读不懂的书,你可以先读一些跟这本书更接近的书。不开始永远读不懂。
• 读书是一件私事?——交流才能突破舒适圈
通过交流你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也有助于打破阅读的舒适圈。
用开放的心态去阅读,听别人讲书,讲书给别人听,都是很好的方式。输出才是检验输入的最佳方法。记住,我们读书的目的,是把书读懂,把内涵吃透。
2.选书原则
科学性是选书的第一标准。首先要了解,没有绝对的科学性。我们在看待一个事物、看到一个理论的时候,通常有两种衡量的角度,一种叫工具性的角度,一种叫现实性的角度。
• 工具性的角度
什么叫工具性的角度?就是我知道这件事未必是这样的,但是它可以很好地解释现有的情况,能为我所用。
• 现实性的角度
科学和伪科学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伪科学其实是封闭的,科学是开放的。
崇尚科学的人认为,你只要能拿出证据来,让我感受到你的观点的科学性,我都愿意接受。陨石、催眠、针灸,曾经被科学界攻击的伪科学现象,后来被证实是科学的。伪科学的特点就是只需要有人相信就行了。
世上没有极致的科学性,我们应该看这本书或者这本书的作者,是不是在朝科学性的方向做努力。
建设性是选书的第二标准。在科学性之外,评判图书的另一个重要的角度,就是这本书是不是具备建设性,就是读完了以后,你是不是有感悟和启发。
符合以下三点之一的便是具有建设性的图书。
•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新的意义。
• 使我们产生强烈的动力。
• 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变。
3.买书的秘诀
第一是看出版机构。中国出现了很多很好的出版公司,它们是跟各种出版社合作的,所以出版公司变得越来越重要。全世界能够出的书那么多,它们一定是慎重选择过的。
第二是看作者背景。建议大家挑选一些有学术背景的书。这些人一辈子没写几本畅销书,但是他这辈子的研究精华就在这几本书里。
第三是看推荐人。推荐人也要甄别,有的人是乱推荐。认真严肃的名人推荐的书一般错不了。
第四是看好书中的推荐书单。如果很多书里都提到了这本书,那么它一定是本好书。
第五是看书后的参考书目。从一本好书切入就会产生指数型的推荐,然后慢慢地,所有品类的书都会来“找你”。“好书带好书”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第六是看内容,主要看这本书解决什么问题。每本好书都有一个使命。所以,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去看一本书讨论的问题,它有没有提供解决方案?它的论证过程是否严谨?
第七是看翻译和图书印制质量。出版人对一本书的重视程度,间接地决定了这本书的价值。
四、结语
我的读书方法:
• 是否值得读:先了解一本书属于哪个领域、写作背景、作者背景。是否是我目前的能力能解读的,有更好的入门书籍吗?
• 怎么读:放下手机,放慢节奏,安心地阅读,不理解的地方先带过。全书读完,再回头读不理解的地方。如果值得深入阅读,过段时间再进行第二遍阅读。
• 如何写读书报告:一周后,先一边回忆一边绘制思维导图,然后再打开书本去摘抄。完成思维导图后,再公开写读书报告。
• 知识的自我反刍:写完读书报告后,将内容讲给身边的人听,通过分享把书的内涵吃透。
• 目标:读懂吃透每本书。不断扩展理解力的池子,掌握更多学科的底层规律和思维模型。分享阅读收获,影响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