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上午,西南大学心理部教授博导张仲明与学员们分享了《中小学师生常见心理问题辅导》,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学员们学有所思。
健康拍手手指操让学员们以轻松愉悦饱满的精神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特别是下午的课,我们在平常课前也可以想一些办法让学生打起精神来。
张教授指出,心理发展与心理问题的五大因素影响青少年精神状况。据我所观察了解,其实最多最直接的因素来自于家庭,其次来自于同伴交往,也有少数其他原因。家庭和睦的、父母会交流的孩子,有心理问题的相对较少。
教师抑郁不见得比学生抑郁轻松。唯一的区别是,部分抑郁的教师有坚定的信念,有面对困难的勇气,不断的努力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认知,努力克服抑郁所带来的困扰,冲破黑暗。世上本无抑郁,抑郁是自己本身的认知。
中小学生抑郁的六无核心症状,无乐、无趣、无力、无欲、无助、无用。不要被这些症状吓到了,偶尔有这样的状态也不一定是抑郁,也许只是情绪感冒了。
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网络工具使用频繁,得到任何信息都容易,对于贪玩的孩子,他可能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家长让老师以及所有的人臣服于他,来满足他玩手机、不背书、不完成作业的初衷。网络里对于抑郁、双向等词在熟悉不过。
在我的认知里,真正抑郁的人并不是像测试出来的那样多,更多的本不抑郁,被诊断出抑郁,就以抑郁为由,要风得风, 要雨得雨,身边正常的人也不敢惹他,只有远离他,把家长弄得不知所措,但最后真实的搭上了自己的前途,从而真的也许抑郁了。这样的孩子着实是聪明过人的,如果我们不离不弃,想办法让他从这样所谓的不正常的想法和行为纠偏回来,或许大功一件。
精准识别自伤自残,预防延误病情。这对教师的挑战实在是不小!
对于模仿、尝试、好奇这类而言,出现所谓的这些现象,他会体会到来自老师、家长更多的关心关注,体会到了快乐,得到了满足感,从而就继续模仿尝试,至于会不会真的抑郁,没有人能判断,只是一定不会好到哪里去。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情绪不能释放而不自觉的作出这样的行为的孩子,有必要及时就医,身边的人予以关心帮助。作为教师、家长要认真观察,用心引导,做个有心人。
死亡念头大约六秒钟,六秒后也许就后悔了,可也许来不及了,所以要学会控制情绪。
自伤自残的带来的伤痕、后续的影响。对于几种可能形态进行分类引导,模仿,学习方向找反了,榜样找错了。好奇,方向用错了,应该用在对科学等方面。情绪无法释放,找到良好的情绪宣泄口。大哭一场,这里是安全的。自我反思、自我稳定感就出来了。
对于两孩,很多老大以为父母把对自己的爱分给了或者转移给了弟弟妹妹。随着年龄的改变,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如果父母以爱弟弟妹妹的那种方式爱老大,老大能接受?让孩子知道,理解。
有些人把所有的问题归结为原生家庭的问题,而不会去思考如何与原生家庭和解。
张仲明教授的讲座让我对中小学师生常见心理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下是我从讲座中得到的几点体会: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如学习与考试焦虑、人际交往障碍等
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至关重要,有助于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家庭教育不当、学校处理不当以及社会负面影响都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疏导教育的原则:
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友好亲近的关系
关爱学生,建立信任,减少逆反心理。
了解和理解学生,耐心倾听,加深对学生的认识
疏导教育的方法。
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与学生共情,提供支持。
提高心理健康的时效性
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进行教育。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了解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健康形象
班主任职责:
班主任应充当学生心理保健医生的角色,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刻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作为教师在心理健康辅导方面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