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当年德国留学经历(二十)

第二十章 体验中餐馆的中餐

太阳依旧每天准时的升起,生活也继续跌跌撞撞地向前。不过相比刚来时自己基本上适应了生活,唯一不适的是自己一个人的日子。

一天晚上李大姐过来串门聊天,期间说起温特哈兴镇上有家中餐馆,老板是老夫妻二人,现在想想也不是老夫妻,二人当时应该就是50岁左右。因为镇上住的中国人本来就非常少,一个多星期前李大姐全家去吃饭时,跟他们提起住了三个留学生在她这,老板热情地让她邀请我们找时间去他们店里吃餐饭,大家在外都不容易。

我们三人欣然答应了,对于冯军他们倒是没觉得特别,这家伙恋爱期间加上经济压力没有,所以也在慕尼黑吃过几家中餐馆了,而对我来说,这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于是就约了周末前往。

随口提几句中餐的事情,在德国顶级餐馆不算,外国餐分了几个不同的档次,当然是指普遍的印象。法餐,西班牙和日本料理相对是档次较高的,不过很多日本料理店其实是中国人开的;其次是中餐,希腊菜等,但是同样有很多中餐馆是越南人开的。

中餐里面当时在德很出名的几个菜是北京烤鸭、咕咾肉等,相对偏爱于甜酸口味的。而我们中餐不好推广的原因在于(个人总结),首先,当时很多我们传统的调料是没有地方采购到的,像煲汤需要的一些东西我自己都是从国内带。其次,中餐对于老外来讲很大的一个诱惑是蔬菜品种丰富(这是后来很多朋友同事跟我到国内出差或者游玩的感受),而这些在外采购不到。

慕尼黑街道


到了那个周末,李大姐我们几个就去了那个中餐馆,第一次接触了两个在德已经十几年的前辈,就餐就不浪费打字时间了,因为给我们是单独做的,不是餐馆里的常规套路,用他们的话,如果用他们平时给德国人的做法来招待我们的话,就失去了让我们去他那吃饭的意义了。这些也在后来很多时候跟老外一起吃中餐时感觉到了,那简直只是中餐的样子,有样无实。

餐食不提,大家一起喝茶聊天,也不是喝咖啡。两位前辈竟然都是他们领域里的学术精英,老板娘是国内一个知名大城市天文学的专家,老板的专业领域我现在已经不大记得清楚了,都是国内知名大学毕业的,并且他们那个年代的大学生的含金量是十足的。

聊天里面他们也感慨良多,八十年代初他们就出国了,并且陆续把三个子女都办到了德国。九十年代初感受到了国内的发展,带了点钱回国内投资了个事情,结果被全部骗进去了,他们认为在德国简单的处世社会里待习惯的人,很难再适应那个时代我们国内的尔虞我诈了。这也是我有很多在外边不愿意回国的朋友们的共同感受。那顿饭吃得我后来唏嘘不已,因为刚去德国不到半年,所以自身感受不深的。

现在依稀记得两人谈起这些事情的表情,那种感受在我心里烙存了很久。

只是后来没有了联系方式,否则真想请两位前辈回国看看这些年国内的进步和发展。每个飞速发展阶段都会有很多不和谐的东西产生的。

印象最深的是老板娘当时的一句话,没有了信仰,很多事情就变味了。我觉得这句话是两位前辈影响我个人很久甚至终生的警示。

餐食不重要,但是那是我第一次在慕尼黑体验中餐馆。

——未完待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