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小静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张人利校长关于《课堂教学研究的教学方式视角》的讲座,直指课堂内核,将教学改革的逻辑与实践路径清晰铺展。其中,“后茶馆式教学”的系统构建尤其令人触动,其背后蕴含的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尊重、对教学本质的坚守,为一线教学提供了可落地、可延伸的实践框架。讲座中“两个基本特征”“四个教学方式”“八个策略”“两个教学手段”及“N个教学方法”的具体阐释,让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一、两个基本特征:重构课堂的“底层逻辑”
后茶馆式教学的两个基本特征,看似简单却直击传统教学的痛点,重新定义了课堂中“教”与“学”的边界。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这一原则绝非“教师偷懒”,而是对“学习主动权”的彻底归还。最开始参加工作,我常陷入“不讲到极致不放心”的误区,结果导致课堂时间分配不足。而按照这一特征,教师需要课前通过预习单、学情调研精准判断学生的“已知区”,慢慢地就学会改变策略,比如语文课文中“作者生平”等背景知识,生字词等基础知识,学生可通过查阅资料自主获取,教师只需在课堂上聚焦深层问题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数学中的“公式推导过程”,若学生能通过课本示例自主理解,教师就不必重复讲解,转而引导学生用公式解决变式问题。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让教师从“知识搬运工”变为“思维引导者”,课堂时间也能集中在真正需要突破的难点上。
“关注‘相异构想’的发现与解决”,则抓住了深度学习的关键。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带有“前认知”,这些认知可能与科学结论存在偏差,但恰恰是思维发展的“生长点”。因为从“错误”到“正确”的探究过程,比直接告知结论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正如张校长所言,“学生的困惑不是教学的阻碍,而是教学的起点”。
二、四个教学方式:搭建多元学习的“生态场”
“独立学习、合作学习、书中学、做中学”四个教学方式的融合,打破了单一学习模式的局限,让课堂成为学生多元成长的场域。
独立学习是基础,它强调学生在无外界干预下的自主建构。独立思考的差异,为后续的合作学习埋下了思维碰撞的种子。合作学习则是在独立学习基础上的“思维共振”,其核心不是“优等生带后进生”,而是“不同想法的互补”。张校长说,“差学生教差学生可能更有效”——因为他们更清楚彼此的困惑点。这种“同伴语言”的解释力,往往超出教师的专业表述。
“书中学”与“做中学”的结合,则实现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贯通。“书中学”是通过文本获取知识的经典路径,而“做中学”则让知识在实践中“活”起来,它是从“知道”到“理解”的跨越,正是两种方式结合的价值。
三、八个策略:让教学精准对接“学生需求”
八个教学策略如同“操作手册”,让后茶馆式教学的理念落地有了具体抓手。
“学生先学引导性策略”强调预习的“方向性”,避免学生盲目自学。我在语文课预习中,不再简单布置“读课文3遍”,而是设计问题链:“用‘’标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用‘?’标出读不懂的句子,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段落大意”——明确的引导让预习从“任务”变成“探究”。
“学生自己学习最大化策略”则要求教师“克制讲解欲”。如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独立尝试解题,发现多数学生能掌握基础题型,对于存在困难的逆向题型,再聚焦难点引导学生推理、解决,效率远超“从头讲到尾”。
“预设问题设计突出重难点策略”考验教师的“问题设计力”。好的问题应像“钩子”,能勾住学生的思维。例如数学教学中,将枯燥的数学问题改为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如计算“超市打折”“加油优惠”,引导学生从“被动记忆”转向“主动推理”。
“关注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策略”则要求教师敏锐捕捉课堂“意外”。如学唱《小雨沙沙》,有学生突然问“雨只会沙沙响吗?”,教师可顺势引导:“我们来模仿雨的声音,师引导学生有节奏地用手在纸上轻轻摩擦,再到轻轻拍手,最后重重跺脚,看看哪种声音更像“沙沙”,还能发出什么声音,这种让“意外问题”变成“节奏练习”的契机,反而让课堂生发出意想不到的深度。
此外,“教学评价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策略”让评价不再是“课后打分”,而是“过程中的反馈”——比如用“你的思路比课本更简洁”鼓励创新;“学生先解疑教师后讲解策略”让学生在尝试解决中暴露思维漏洞,教师再针对性点拨;“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策略”“书中学和做中学策略”则是对四个教学方式的细化落实,共同指向“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两个教学手段:为课堂注入“艺术与技术”
“脚手架创设”与“信息科技应用”这两个“手”,为教学增效提供了双重支撑。
“脚手架创设”的核心是“问题设计”,好的问题能降低学习难度,引导思维进阶。如《月光曲》教学中,三层“读”的任务构成脚手架:初读圈画弹琴动词,搭起情节认知的基础;再读品读海面描写,架起文字到画面的桥梁;精读探究琴声与联想的关联,支撑对文本内涵的深入理解,层层递进,助力学生拾级而上。
“信息科技应用”则拓展了学习的时空边界和学习维度。虽然我们当地大多数学校不具备现代学习空间,让学生使用计算机和移动终端学习成为常态,但我想我们可以利用现有条件进一步拓展。如识字课用动画演示“‘火’字的演变——从甲骨文的火焰形状到现在的写法”,让枯燥的识字变得有趣;希沃在线互动游戏“单词配对大挑战”“PK挑战赛”“在线点名”等,让学生在触屏操作中学习更高效。
五、N个教学方法:在传承中创新“教学智慧”
后茶馆式教学将“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等传统方法纳入“N个教学方法”体系,体现了对教学传统的尊重与创新。“读读”不仅是读文本,更是“带着问题读”;“议议”不是闲聊,而是“围绕核心问题辩论”;“练练”不是机械做题,而是“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讲讲”不仅是教师讲,更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思路”。这些方法的灵活组合,让课堂既有传统教学的扎实,又有现代教育的灵动。
这场讲座让我深刻体会到,教学方式的变革,本质是育人理念的重塑。后茶馆式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都指向“让学生成为完整的学习者”——不仅学会知识,更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未来的课堂中,我将带着这些思考,努力实现“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转型,教师退后一步,学生向前一步,让他们在自主生长中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