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自己的真实经历与感悟,不喜勿喷)
我在很多文章上看到说:“这个社会阶级固化,农村的孩子太难冲出去了”。农村的很多大人都信奉:“读书无用论”,说读书的不如打工的;搞科研的不如当老板的;读书读书读这么多有什么用,北大毕业的还不是有卖猪肉的吗?还不如早点成家,早点挣钱。用读大学,读研究生那几年的时间还不如打工挣钱。是的他们说的好像挺有理的。但是他们忘记了,这位卖猪肉的先生后来开公司了。
在我的初中三年,我也认为读书没用。整天想着怎样去玩啊,撩妹啊,打别人啊。特别特别羡慕那些混社会的感觉他们好帅,还厉害。我很幸运我碰到的一个非常负责的老师。我的班主任牢牢地关注着我管着我,可以说平均三天就会找我谈次话,我才没有变坏,没有让成绩太差。中考虽然没有考上省重点高中(农村的我英语实在太差),但是也进了我们县排名第三高中,也进了学校的实验班。
很幸运我遇到了我的高中班主任,也就是我的师父(如师又入父),可以说他是我人生中的一名贵人,他给我们上语文课的时候给我们讲社会现实,论语心得;跟我们谈人生,讲理想;如何学会做人,如何学会处事。
他高一教导我们:
上半期:“不要在一个错误的地点,一个错误的时间,爱上一个错误的人(希望我们不要早恋)”
下半期:“你们大都来自农村,你们都是没有伞的孩子,在雨中你们只能努力的奔跑”高三”
高二教育我们:
上半期:师父以舒婷的《致橡树》做引导给我们树立一个正确的爱情观。
下半期:时常和我们说做人要谦虚,隐忍,有原则。
高三以《论语》之心得,《中庸》之道为我们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做为人处世之引导。
从小学到初中,我能进入大学除了老师的时常关系还有父母的巨大牺牲。我和我哥(我两读一个年级)来县城读初中的时候,家里可以说是特别的穷,而且我妈就说了一句话:“过一年算一年”,每到赶集的时候我妈就回去做生意,做了生意又来县城,可有说很辛苦。我爸就在家里守着店铺,或者到处找事情做,不知不觉我妈就陪读了我和我哥6年。我爸一般不会发火,但是只要一听到我不想读书了,可以说怒气冲天。可以说我从小学到高中的12年都是被我爸逼着读过来的,我爸始终相信我会有想读书的一天,会知道和享受到知识带来的红利,他时常和我我说:“现在的社会已经步入了知识型社会,不是像在90年代的时候只靠一股冲劲就能闯出一帆事业的”。这个道理我直到进入大学才懂。
(大学的经历以后再分享)
在我的家乡,一些少数民族十五六岁就结婚了(拿不到结婚证,但是国家也尊重少数的风俗)大都是读完初中,或者没有读完初中就结婚了,再一家人帮着他们养孩子。还有我的一些小学同学,他们17或者18岁就结婚了,因为步入社会的早,家长又急忙等着抱孙子,所以就大早结婚了,我看着他们养活一家人真的好难好难,都是以体力换去金钱。还有一些学习好的,考取了师范,出来之后就分配工作,虽然当老师也挺累的,但是他们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读书无用论是以短时间金钱去判断读书的价值,但是忘记了知识产生的长期收益,可以这样说,知识的力量知识会决定事业的上限和产生的文化效益无法估量。在湖南雪峰山有一个小村在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特别低下的情况下,近年来走出博士12人、硕士26人、本科96人。为什么能,就是当地那种尚学的风气啊!
农村的孩子,在这个社会你没有背景,没有资金,没有广泛的人脉,可以说你就是那个没有伞的孩子,在雨中没人为你撑伞,所以你只能不停的奔跑。我个人认为:“读书不是为了将来有一个更好的工作,而是将来遭遇挫折有一个转换思维的条件;读书不是为了追求名利,而是为了父母老时他们不会为了生活而发愁;读书不是为了当官出名,而是以后让自己的子女更加优秀;”
最后再说一句:“如果你选择了读书这条道路,就一定要把书读好,千万不要中途辍学,至少也要读到大学毕业,其中的道理你以后会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