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学历、学识、业务水平,这些对于经营者来说重要么?当然重要。回头看看高学历精英云集的日本航空是怎么“病”的,稻盛和夫又是怎么给他们“治”的,读完今天这段对谈,相信许多企业经营者、团队领导者,都会有所收获。
《对话稻盛和夫(6):利他》的写作背景为2011年3月日本东北大地震。濑户内女士本为作家,稻盛先生创建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这样两位人生阅历截然不同的人士,以地震后幸存者的精神状态为背景,阐述了佛教中的“利他”。由寂听女士主导的这场对话,以“人应该怎样活着”为基轴展开了话题。最终得到的结论正是“利他——人是为了他人而活”。尽管两位作者的人生道路不同,但都是认真努力地一路走到了今天,他们人生的目标和结论一样都是亲身奉行“利他”。
01
濑户内寂听:
不管是肤色差异、还是血统地位的高低,所有的这些歧视全都是源自于“利己”动机,也就是认为自身要更加优越的意识。精英意识其实与歧视是一个道理,都是非常顽固的东西。所以要想消除日航内部的精英意识绝对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
稻盛和夫:
确实如您所说的这样,所以我只能情真意切地努力说服他们。
我首先从“人性”开始说起,告诉日航的各级管理者们,如果干部无法赢得日航留下来的三万两千名员工的认同,并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进行配合的话,日航的重振将会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务。为此,我反复告诫日航的管理层,必须谦虚为怀、放下身段,向手下员工敞开心扉,真诚相待。
并且为了做到这一点,我还把自己最基本的经营哲学教给他们。
02
我告诫日航的干部们,在一个组织中,如果身处上位者缺乏高尚的人格,不懂正确的做人原则,是绝对不可能赢得他人的追随的。但是在日航这些精英干部看来,我只不过是一个靠小公司起家的土老板,一个只上过三流大学的老头子而已。
并且我翻来覆去强调的也尽是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父母用来教育小孩子的初级道德伦理观而已,所以刚开始时他们对我所说的话完全是不以为然的态度。在听我讲话时,从他们脸上的表情就能够看得出来,他们恨不得立刻站起来大声告诉我:“别再拿这些哄小孩子的话来忽悠我们了!我们好歹也是受过这个国家最高等教育的人!(笑)”
可是我丝毫没有退缩地注视着他们的脸,坚持宣讲我的理念。一个月又一个月过去了,这些精英干部脸上的表情开始逐渐发生了变化,私下里也会找来我年轻时候对京瓷员工演讲的旧录像带,自发性地开始学习我的经营哲学理念。我想要传递的理念终于一步步地浸透到他们的心中。
从那时起,每当我和日航干部沟通完毕后,就会提议大家一块儿喝一杯。可是公司已经破产,没有这方面的经费,于是我自掏腰包,从便利店买来罐装啤酒与大家一起分享(笑)。
03
濑户内寂听:
你们是在公司里举办这样的饮酒会?
稻盛和夫:
是的。每次会议结束后,大家算在一起总共有五十人左右,都拿着啤酒罐开始闲聊。
一次,这些精英干部中最有学识的,也是一开始态度最傲慢的那个人看着我的眼睛对我说:
“会长,实在是很不好意思,当您刚开始讲那些似乎是用来教育小孩子的道理时,我还以为自己早就知道了。可是一直听下来才发现,自己其实根本就没有真正明白过这些道理。经您指出后我才醒悟到,自己的心灵根本就没有得到过成长,假如我们能够早些听到会长的那些话,想必我们的人生将会是另外一个样子,日航也不会破产。”
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我得以将意识改革在日航内部逐步推展开来。
《创造京瓷的男人:稻盛和夫》写作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彼时日本经济情势低迷,而京瓷公司仿佛一匹横空出世的黑马。虽然作者写作此书时稻盛和夫的思想尚未如今天一般系统化,但他却敏锐地观察到,从根本上看,是稻盛和夫的思想成就了京瓷公司,而非技术水平、管理方法等外在因素。所以,这本书其实是作者在探讨京瓷公司是怎样白手起家直至获得斐然业绩的。在叙述稻盛先生的个人成长经历时,作者没有对稻盛和夫的经历着墨过多,而是选取与稻盛先生思想形成密不可分的事件,展现于广阔的大背景下。这其中,有个人因素(性格特征)、时代因素(二战前后)、地域因素(日本鹿儿岛)、家庭因素(父母影响)等等。在京瓷公司创办后,又重点论述稻盛先生的思想如何在公司的具体事件当中得以体现,发掘深层次原因。
04
濑户内寂听:
不管怎么说,好像现在已经很少会有老板把手下员工召集到一起举办饮酒会了。
稻盛和夫:
事实上不光是白天,晚上我们也会举办饮酒会哟(笑)。晚上六点钟开始的会议,在经过滔滔不绝的热烈讨论后,在八点左右时,我们就要开始喝啤酒了。
现在基本上会收取普通干部一千日元,董事会成员两千日元的会费,然后从便利店买来罐装啤酒和干果。在饮酒会上,有时他们会向我倾诉心中的烦恼和困惑,这时我也会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建议。
随着这种会议不断进行,公司的业绩也在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