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快乐

吴文才

道德能够给人以快乐吗?应该能。

如果不能,那么人还遵守道德干什么?如果能,道德规则束缚人的自由也是事实,被束缚的感觉似乎还是让快乐打折扣吧?

快乐是一种情感体验。心理学在情感理论方面,将人类的情感分为三种类型:理智感、美感、道德感。理智感是人类求知和认识世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满足感,美感是审美过程中体会到的愉悦感,而道德感,则是遵守规则维护秩序而使内心向善的自豪感。我们发现,道德的确能给人快乐,但它是有条件的:

其一,有善念。即有对善的认可和坚守的信念。什么是善?为什么要坚守?怎样坚守?这就包括对善的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因为理解而相信,因为相信才坚守,而坚守就需要克制人性中不符合善念的本能和欲望并遵守相应的准则。

其二,能自律。自豪感来自于自律,来自于对对善及善念的高度认同。完全出于我自己对善的认可和选择,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而成全了自己的善行,所以才感到自豪。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道德感有人性中的善端,但更多地需要教育,需要后天环境的影响;教育和影响过程中,主体在我,我的感受、理解和判断是无可替代的,道德感来自主体的体验而非外部的压制与单一的说教;从道德中获得的快乐是源于理性选择的快乐。

由此,笔者提出社会良善之道德形成的三个要素。

首先是信仰。

信仰是精神与灵魂的栖息之所,也是从观念之核心价值提升为信念,由信念发展提升至本体高度而形成的。如前所述,道德出于对核心价值的认可和信念的坚守,只有和信仰的锚桩捆牢,才不至于在风浪中倾覆或迷失。灵魂在无人监管情况下,仍然能够不为欲乱,不为利动,守得善念善心,常常出于信仰的支撑,心甘情愿地做好人不做坏人。无论是信仰上帝,还是佛祖,甚至鬼神,对道德的守护都是有益的;如果什么都不信,习惯于站在道德高地上喊口号讲大道理,私下里对权钱色贪得无厌毫无底线,再多的教育也无济于事。

信仰是发自内心地对超自然力量坚定不移地相信,当我们的精神在成长发育中达到本体高度时,内心便有所感恩,有所敬畏,有所珍重。无愧的是独立的我,无悔的是真诚的心,这就是信仰的本质。所以道德最忌的是被自愿、遭灌输、搞运动,最终只能伪道德、伪君子泛滥于社会。

第二是人性。

道德是从人性中自然生长出来的。所以,道德虽然成于教育,但却始于人性。人性本身就是有各种欲望的,应当承认;合理的欲望是生命和社会生机的源泉,必须满足。

合理的欲望,可以看做生命的需要,正视这种需要,才使之成为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内驱力。生理需要,“食色性也”,生命所必须;安全需要,生存所保障;爱和归属需要,生活所依赖;尊重需要,人心所向往;实现价值需要,人生所追求,如此等等。这些不仅是人类合理需要的阶梯,也是文明的阶梯。

无论从文化上还是在教育上,必须承认、呵护、尊重和满足人性欲望的合理需要,才能杜绝假大空,培育真道德。曾几何时,我们的礼教从维护礼治出发,高举“存天理,灭人欲”大旗,因为违背人性而使伪君子和伪道德互相败坏,社会文明水准急转直下。

第三是法治。

保护人性,维护人性健康发育的关键就是保护人权,而人权要真正获得保护,只有在法治环境条件下才能实现。

给社会带来公平正义的,不是清官大老爷,而是法治。法治让所有的人都平等地获得尊重和保护,他们的合理欲望需要都可以在法律的保护下得到认可并最大限度地实现。而好人,不仅被保护,也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是法治,让坚守道德的人感受到做人的尊严,善良的神圣,慈善的宝贵和人生的价值,它对道德的建设意义从这里可以体味到,是十分重要而又关键的。难怪胡适先生强调说,一个大谈道德不讲规则的社会,必将是一个肮脏的社会;而一个肮脏的社会,人人守规则,就会变成一个干净的社会,道德也会回归。斯言是也!

以上三个要素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让我们清楚真正道德的形成是需要涵养和化育它的环境与必要条件的。概而言之,始于人性,长于信仰,成于法治。它给人带来的快乐也对应地基于人性和理性,依托于信仰与信念,升华于法治与文明。所以道德感之快乐有如下特点。

中庸之乐。

道德的善念善行给人带来的是平静的愉悦之乐,心境如春风拂过湖面,虽阔远、渊深,也只是微波荡漾,和气蔼然。因为这种情感经历过思想的教化,理性的规约,达到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状态。这一点,古希腊思想中也有过涉及,认为道德与快乐结合具有伦理的特征。

自豪之乐。

虽然道德感具有较强的社会性,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是,真正的道德培养必须体现个体的主体性。所以,出于我的性情,我所认可的理念和价值,建立了我的信念和信仰,形成了我的为人处世方式,让我体验到了自由意志的选择并提升了自我效能感,自豪之乐便自在其中了。

完善之乐。

作为人类的情感类型之一,道德感不是孤立的,它和理智感、美感也是互相联系贯通,互相激发涵养的。从道德感的角度来看,理智感为道德提供了知识与思想的支持,美感为它陶冶了高尚的情操,融会于道德的情感之中,体会到生命不断得以完善之乐。

道德中的快乐让人性更美好,快乐因道德的滋养会给我们更充实幸福的人生。

如此,对德育的提示即是,没有人性和信仰,失之于快乐的教育,是虚假的、无效的,甚至是负面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