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样的一个人,也不知道要怎么样,才会让大家都喜欢我。
总是被自己的想法吓到,不敢拒绝别人,也不敢提要求。习惯性的迎合别人。
害怕喜欢上某个人,更害怕对方不喜欢我。不敢恋爱,因为每次恋爱,我就不见了,因为我只看到他的需要。”
有位朋友说,她从小就学会了迎合别人,只要感觉到别人的眼神里,流露出了失望或不开心,自己的心里就会产生一种罪恶的愧疚感。所以自己不断的迎合他人,但其实自己过得很不开心。
比如午餐时间,办公室的几位女同事为了减肥,不想吃正餐或是想吃点杂七杂八的东西。
她实际是想吃饭的,但是如果同事向她提议时,她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去迎合同事,然后就一起去吃的别的东西。
或者当某个同事脸色看起来不对路,她就会忍不住想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这些都让她感觉自己这样活着好累。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总是忍不住的去迎合他人?
(01)
知乎上有位网友发帖说,为了满足父母的虚荣心,从小就被父母逼着表演,那种害怕、委屈、不情愿的心情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真的是很尴尬,很不情愿,仅仅是为了满足父母的面子,要是不答应就会被骂不懂事。
这位网友回忆,有次临时在几百人的婚宴上,父母想让她表演唱歌,完全是临时起意的,她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她说,那种害怕的心情,到现在想起来手都会抖。
还有次是被迫在家人面前唱歌,实在不情愿,而且满屋子亲戚朋友,实在不舒服,所以也没有唱好。唱完之后,她就偷偷跑到房间里哭了一会。最让人烦的是,妈妈还过来问为什么。
为什么?你说为什么?她觉得自己真的很委屈,为了父母表演了,还丢人了。但是孩子的这种心情,父母真的会懂吗?好像孩子就不懂得要面子,好像孩子就不懂得有自尊似的。
有位朋友曾和我分享说,他很害怕在众人面前讲话,每次有需要在人前发言的时候,他就会很紧张,甚至手都会发抖。
他说,小时候家里偶尔有客人来,父亲为了锻炼他的社交能力,就要求他给客人倒茶,还要他在客人面前背诗。
如果没有做好,他会感觉到父亲脸上隐隐的不高兴,虽然父亲好像从来没有说他,但是他能感受到,看到爸爸的脸就能感受到。
以至于,他形成了看爸爸脸色做事情的能力。到后来,他变得特别在意外界的看法,无法真正专注在自己的事情上。
因为他把注意力都放在外面,一旦得不到外界的反馈,就无法确定自己是不是好的。
(02)
每个人的真正价值感,都建立在爱与认可上,而不是压力、焦虑、羞耻所迫使的。
爱与认可,正是来自父母对孩子的接纳,被孩子内化为对自我的接纳。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来自成长中父母给的抱持性环境。
抱持性环境,是客体关系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的理论。
它的意思是说,在孩子发展的过程中,父母给孩子提供一种共情式的在场。这仿佛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心灵的安全基地,可以帮助孩子能够逐步发展出一种能力,能忍受由于未整合的经验带来的焦虑感。
简单来说,就是当孩子愿意尝试的时候让他自由发挥,不限定,不否定;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支持,不评价,不指责。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将这称为“无条件的爱”。
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最能做他自己。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当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全部被接纳时,这种家长爱他本身的安全感,和由此产生的自身价值感,会深深地根植于他的人格中。
被如此滋养出的孩子,他的健康人格可以支持他未来去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因为他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他也相信自己有能力给他人带来价值。
(03)
然而,最难过的,是那些总是被要求的孩子。
要求、应该,这些词语有着很深的改造意味,这就像似父母对孩子说,我不喜欢你这个样子,我喜欢你怎么样。
所有的改造都在说,我不喜欢你现在的样子,我爱的是,你在我想象中的样子。所以,我要求你怎么样,你应该怎么样。
当父母的爱变得有条件了,当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被条件化之后,自卑也就产生了。
所谓自信自爱,就是父母无条件地爱孩子,孩子也无条件地爱自己,而这些爱与信任内化在孩子的心里,孩子就变得自信自爱了。
自卑就是自我的价值被条件化,孩子为了争取爱去迎合其他人,最初是迎合他的父母,迎合长辈,后来就变成迎合他生活中的每个人。
那些无法拒绝他人要求的孩子,其实只是想得到一份认可:如果我不这么做,你还会爱我吗?
如果我不那么听话,你还会爱我吗?
如果我的成绩不好,你还会爱我吗?
如果我身材走样了,你还会爱我吗?
如果我工作失败了,你还会爱我吗?
如果…,不知道,不敢知道,因为我们都害怕真相背后的不被认可和接纳。
(04)
假如你在朋友圈发了些自己觉得很漂亮的自拍照,但是好友却没有点赞,你会不会觉得自己被忽略了。为什么他不点赞。你会不会想,如果下次对方发了朋友圈自己也不点赞。你的心情会不会被类似这样的事情所左右。
但是外在的环境是不可控的,来自外界的点赞与反馈都是不稳定的,也是不可控的。
当我们把自我价值感建立在外界的时候,这会导致自己容易有失控的感觉,自我价值感不稳定,对自己感到不确定。
同时,这也会让我们去追求一种控制感,通过控制别人来获得自我价值。比如,以后也许也会通过控制自己的孩子或伴侣,要求他们、改造他们来满足自己虚弱的价值感。
自我价值,究竟要为谁认可?
让孩子在众人面前表现,到底在满足谁的需求,如此在意孩子能否展现自己,很有可能是父母内在的焦虑,但是这个焦虑却让孩子承担了。
很多父母追求的,似乎只是一种形式,却并不在意这个过程究竟是给了孩子自信,还是给了孩子焦虑和压力。
我们不能接受孩子在他人面前的胆小、内向、腼腆、不出众。这很可能是我们不能接受自己内心的这一面,因为这显得自己很没用价值感。
父母把自己所追求的价值感的体现,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父母通过孩子,来满足自己未满足过的价值感。
(05)
如果父母的要求太高,而孩子真的没达到父母的要求的话,孩子还可能会产生内疚感。
这就是开头那位朋友说的,看到别人失落或不开心,自己内心就会有种罪恶的愧疚感,因为内疚让她产生了自我攻击。
父母很容易以爱的名义,在孩子的身上强加自己的意志。当父母这样做的时候,只是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却压制孩子成为自己的可能。
意大利教育学家蒙特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胚胎,这会指引着孩子,让他成长为自己。
因为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成长规律。
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别让他人决定了你的价值,也别让孩子的自我价值附属在他人的身上。
允许孩子成为他想要的模样,是父母给予孩子生命的最好的礼物。
不要再为了他人的失落或不开心,而委曲求全的迎合,更不需要为了这些而内疚自责。每个人,都生而闪耀。做自己,才是你真正价值的存在。
作者:吴在天,心理咨询师,心理专栏作者,著有《把生命活给自己看》《亲子关系对了,孩子的世界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