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14》宪问(39)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①,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②!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③。深则厉,浅则揭④。''子曰:“果哉!末之难矣⑤。”

【注释】

①蒉(kuì):土筐。

②硁(kēng)硁:抑而不扬的击磬声。

③斯己而已矣:就相信自己罢了。

④深则厉,浅则揭:穿着衣服涉水叫厉,提起衣襟涉水叫揭。这两句是《诗经.邶风.匏有苦叶》中的诗句。这里用来比喻处世也要审时度势,知道深浅。

⑤末:无。难.责问。

【翻译】

孔子在卫国,一次正在击磬,有一个挑着草筐的人经过孔子门前,说:“这个磬击打得有深意啊!”过了一会儿他又说:“真可鄙呀,磬声硁硁的,没有人知道自己,就自己作罢好了。水深就索性穿着衣服趟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走过去。”孔子说:“说得真果断啊!真这样的话,就没有什么可责问他的了。”

【解读】

此章继续说明了孔子知难而进,为了理想“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隐者以水深水浅为喻,建议孔子应当知其不可为而不为。孔子不是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是为了理想,明知不可为也要去奋斗。

    战国时期的两个大儒,荀子和孟子。荀子是现实主义儒家,孟子是理想主义儒家。荀子培养了两个法家弟子,李斯和韩非子。而孟子为了理想周游列国,推行以仁爱治国,平天下的治国理念。虽不能行道,但也终身推行而不悔。

  所以人的一生,先要有一个努力努力就能实现的目标,还要有一个难以实现的理想,并为之而终身奋斗,九死其犹未悔。所以"斯己而已矣"就是要了解自己,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不一定需要别人理解和认可。在实现理想的艰难路上,要知进退,知深浅,懂得曲折迂回。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