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在三十岁那年,立志学做“圣人”。所谓圣人,就是通过自己的勤学苦修体悟天理,掌握天下万物运行的规律。经过自我改造,一举一动,无不合适宜,就可以经邦治国,造福于民,使整个国家达到大治的状态,自己也立功立德立言,万世不朽。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都是围绕学做“圣人”、成为圣人这一目标进行的。每日记反思日记,制定自我管理的十二条军规。把择友当做第一大要事。在京做官时,对皇帝直言不讳,对同僚秉公处理。在湖南建立湘军时,不图名不图利地揽权治理全省治安,要求绿营军一同操演。不与官场中低俗之辈同流合污。这在当时的曾国藩看来也都是做“圣人”必备的品质。他始终遵循着他要做圣人的这一目标。包括后来的抗旨不出兵,即使面对好友江忠源和座师吴文熔的死亡威胁也不为所动,因为他很清楚得知道。轻易出兵,并不能达到他要通过湘军经邦治国的目标,还可能让他的湘军全军覆灭。
包括长沙之辱后的“打脱牙和血吞”、被解除兵权后的“中年变法”,和左宗棠心生隔阂后的粮饷支持,以及和李鸿章之间的对立和支持,对于幕僚的培养和保举,还有天津教案的处理。曾国藩的处理办法都是从大局出发,以自己的做“圣人”的人生目标为原则,不计较眼前的得失。最终他也真得成了立功立德立言之人。
“和内在力量想比,身外之物显得微不足道。”—奥利弗.温德尔.霍姆斯,这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一句话。正是曾国藩年轻时确立了明确的人生目标,靠着强大的内心力量,一切以成为“圣人”这一原则为中心,真正做到了以终为始。从而获得了如此高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