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课程结课写作

  在我们七下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论语的课程。在之前我也读过很多论语中的文段,但是并没有深入的学习过,这次深入的学习我觉得我的收获很大。

  我们这次深入的学习分为了几个大板块,分别是论学、论仁、论孝论礼乐和论政。

  论学中,我对于自己现在的学习现状开始重新审视,我之前一向认为自己的学习还是算不错的,但是学完课程后,我觉得自己还有更高的朝向。再审视整个中国的教育,无非不是在为了功利而学习,像老师大人们常说的,考出好成绩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这些物质的朝向成了我们的目标,我觉得真正的学习不应该是这样的,真正的朝向应该是为了道德主义,为了仁而学习。谈到学习是从心底而生的喜悦。而当然在论语中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学习的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温习旧的东西之后,在学习新的东西。还有要学和思结合,在学习的同时有丰富的思考,才能真正的学习到东西。还有三人行必有我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善于询问自己不会的东西,向别人学习别人的长处,并将自己的长处分享给别人。并且你要深刻的体会知和行的关系,在你学习一个东西的时候,你只是知道了这个东西是不够的,你还需要将它实行,这才是真正的学。而在我们学习的时候也要认识自己的境界。自己是知之者好之者还是乐之者。

  在论仁这一单元中,我也深刻地看到了作为一个人我所做的不足和这个社会的不足。孔子的一生都在追求恢复礼乐,也就是发觉人们还未觉醒的仁心。孟子提到作为一个人,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而这些都是我们本就有的,只不过还是未发觉。儒家的看法是我们内心一直都是善的,只是很多东西需要觉醒。儒家追求先内后外,先将仁心和天道向内推,推给自己,让自己觉醒,再外推给别人,让别人也觉醒,这才是良好的状态。而如果先外推了,其实就是处于很多外国人的状态,那就是创造一个人格神出来,并且信仰敬畏人格神。那么怎样做到仁?孔子说要“克己复礼”,克制自己,恢复周礼才是真正的仁,而怎么克制自己?就要做到“恭宽信敏惠”这五条,对别人恭敬,宽宏大量,守信用,敏捷,聪惠。而这也是我们做不到仁的原因,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完成孔子的要求。我们常常都处于逸乐之中,追求个人的利益。

  再看看论孝。学习过后我发现我对于孝的领会很肤浅,停留在了所谓情感层的孝中。孔子口中的孝,不仅要有内心的领会,还要有行动。我们在知道如何孝敬父母之后,用行动做到,才是真正的孝。在小学的时候,可能很多公立学校会创办亲子活动,将长篇大论灌输到我们的脑子中,尝试让我们体会到父母的辛苦,确实很多时候都会被一番言论感动到,但是这并不是“孝”。真正的孝是我们自己本身做到了“仁”之后,将自己的仁心外推给父母。古时候的守孝和现在的亲子活动只不过是孝的形式,而真正的是你对于孝本质的领会。而孝的本质是什么?孝的本质是关爱和时间,我们所谓让父母吃饱穿暖不过是本能层的孝,甚至都不算孝,这是我们应该做到的底线。孝的本质是仁心的外推。孝的本质是对父母的和颜悦色。我们要做到的孝,是以生死之礼待之,并且让父母安心,在我们和父母有观点上的冲突时,我们会劝谏,但是并不会强求父母。常常我们多陪伴父母,我们过得好就是让父母开心的本质。

  再来看看论礼乐,孔子一直所说的礼崩乐坏,恢复周礼我们都知道。但是礼到底是什么?乐又是什么?礼其实就是周朝时周公所制定的礼法,而乐也就是执行的方式。而礼崩乐坏的原因也就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对于这些旧制度都有了很多新的看法,也有很多地方旧制度跟不上了新时代。而儒家恢复礼乐的看法也遭到了其他墨家法家道家的反对,这就是历史上的百家争鸣。但是为什么他们会反对,也是他们没有理解到礼乐的本质,所以不会知道儒家这么做的意义。他们所理解的礼都是停留在了外在形式。什么是外在形式?就是我们所做的那些看似礼的事情,但是我们在做的时候心里往往却没有想着礼的本质。如果礼都停留在外在形式,那么天下也会大乱,但是我们还是需要外在形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礼。有子说礼的本质在“和”。和就是和平,和平了,自然就会有礼,而因为礼,天下才会和平。如果一个人为了和另一个人保持良好的关系,而去做坏事,这就是只有和没有礼,所以和和礼的结合还是很重要的。礼的存在就是为了约束我们对于物质的欲望和渴求。而我们欲望减少了就少了很多竞争,也就会和平。而如何做到礼?如何做到和?其实也就是将我们的仁心外推。

  最后再来看论政。孔子认为恢复礼乐天下太平的关键在于君王。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往往君主们要比百姓的欲望更大,也更难做到仁和礼。所以孔子提出要做到一个良好的君主,就要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做事要讲信用,并且节俭,要爱自己的人民,也不要有太多的劳役和徭役来压迫百姓,即使有也不要在农忙的时候设立,以免百姓再接受饥荒。那么我们一直都在说本质,那么政的本质是什么?其实政的本质就是在君王,君王要做到仁,才能治理好天下。但是孔子在实行这样仁政的前提下,也遇到了很多的困境。而困局其实也在君王上面,君王他们都太追求利益。而君王都大多喜欢很有效的方法,他们都喜欢可以很快的治理好天下的方法,很快可以得到利益的方法。所以儒家在这样前提下其实并不得利,反而是法家,却被很多君王选择,但是法家虽然效果很好,但是可以执行的时间却不长。相反,儒家可以持续的时间很长,但是可能效果并不高。而其实从古到今,天下一直遵循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而更多的君王还有思想家都想达到长治久安的局面。我认为在未来可能儒家的仁政还是不能很好的推行,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实人们的欲望也在不断增多,和古时的局面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也有可能在不远后的将来,人们会发现破局的方法。可以达到长治久安。

  在我们儒家的课程中,我们目前就学习了这么多的内容,在学习完之后,我认为我对于很多社会上面的问题又有了新的看法。对于儒家的很多看法,我也保持中立。论语中的很多文段也对我的生活有很多启示,我发现自己还有很多可以突破的空间,我也真正认识到了孔子的伟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