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个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积极,一生都在追求他所认同的理想的社会。
礼
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击鼓奏乐,奉献美玉美酒,敬拜祖先神灵,这都是礼。礼为孔子所推崇,以史为镜,鉴于夏商,学习周天子所创造的“礼”,然后赋予丰富的内核。
为什么孔子会想要改善周礼?因为在周时的制度是家国同构,君臣大多都有这血缘的牵制,但在孔子所在的时代,血缘变淡,伦理制度不再管用,或是一方的势力扩大、更有野心,这些方面都会突破礼,重回崩坏,变为无序的社会。“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可以看出孔子对当时社会的礼崩乐坏的痛惜,也可以看出孔子对政治的敏锐性。
夫子对礼最大的改善便是在礼中加入了仁,礼之本成为了仁,有仁的礼,才成为真正的、儒家的礼乐,没有仁的参与,礼就只是一条条需要遵守的条规,不出于情感,只是为了执行而执行,变为了法律。
“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礼仪,与其过于奢华,不如节俭一些,就丧葬而言,与其浪费,不如真心实意的悲戚。过多地注重于华丽,必然缺少内涵,丧失了本质。那不如节俭。简易勾连内,毕竟“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这表现了儒家的极简精神。过于的大张旗鼓,就会压制心里对亲密之人去世的悲伤,但也不能完全没有“礼”只有“戚”,外在的礼可以压制一些悲伤,防止泛滥成灾的情感,过于悲伤肯定不是亲人想要看见的,所以要有“中庸”的呈现,这便是仁。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由仁而发之笑,诚挚、真诚,才可以打动人心。朴素的,有着一种“道韵”,可以看出一种心的自然而然,“繁华落尽见真淳”繁华沉淀为了一种真淳。“绘事后素”先上色,后勾勒,一种绘画的方式。“礼后乎?”仁在前,礼在后,仁就是用来上色的,上完颜色后,整一副画便已经确定了画完后的模样,就是确定大致方向,之后才是礼,礼则用来勾勒的,用来收尾,用来完善。意思便是:礼是用来呈现仁的,是为了“锦上添花”的。
礼也是分为不同层级的。本能性的人是不存在礼的,但会有一些类似于礼的表现,是因为丛林法则,或者刻写在DNA的东西。情感型的人,则是“礼尚往来”一种情义,堕落层面的便是“狼狈为奸。逻辑型的人,则是遵守实用理性,高的标准便是礼乐,低层级的便是礼法,法制,只能遵守底线。圣贤型的人,是自由的,但这自由中也有这礼乐,“从心所欲,不逾矩”,成为自我实现的自由人。律己,达人。
孝
孝为仁之本,孝字的古字形像一个孩子搀扶着一个老人,孝字本义为尽心尽力地奉养父母。
孝之本
孝的本质是源于安的,“安”家庭合睦,安定,安宁。家庭中产生了爱,子女对父母的爱,就叫做孝。宰我认为守孝一年足矣,但孔子认为不守孝满三年心便会“不安”,如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感到“安”,便是对父母没有爱的,是没有办法报答父母三年之怀的恩情的,便是不孝,是“麻木不仁”。
一个拥有孝这种品质的人,不会犯上作乱,就因为:一个对自己父亲孝顺的人,将这种孝向外推,推到君臣之间,这种孝变成了忠,从一种伦理道德向外推成为政治道德。
孝之法
那么孝如何呈现?应当以礼呈现,孝在后世又被引申为晚辈在尊长去世后要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在世,则是需要敬。只单单能够供养自己的父母,并不是高阶的孝,连狗、马、乌鸦都会养育自己的父母,更何况人呢?我们独特的地方就在于我们不但会供养父母,还会对父母“敬”。
做儿女的,要有眼力见,有美食美酒,先想着父母,还有帮着父母劳动,在进阶一步便是需要察言观色,时刻注意父母,发现父母的难处,进行帮助,就算不能进行物质上的帮助也需要有精神上的帮助,也就是一些安慰、问候。父母做错事时,也需要我们来收尾,不能心有抱怨,心中始终要有:我是可以改变的,但改变父母终还是是难的,不如保全父母意见,大不了就当吃一蛰长一智了。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为什么父母在便不能够远游?这是出于情感层面的,因为爱,我爱父母,父母爱我,我为了关心我的父母,时刻注意他们,所以不去远游,父母也因为对我的爱,所以不想时刻担心我们是否过的好、是否开心。于是也不想要我们远游,这是一种情感绑定,它是好的亦或者不好的,其实我是无法判断的。那,还要远游吗?远游是是什么,是我们提升的一个道路,我们来到远方游历,去远方学习;也可能是为了梦想,为了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又或者是为了独立?这些种种,都指向了“需要远游”这一选项。所以,我们的重心又要偏移到“方”的上面,“方法”“方向”......这个“方”就是在告诉我们,让我们学会平衡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孝”,或者将父母将“孝”也纳入自己的人生目标。事事想到父母,事事关心父母,这难道不是孝吗?
孝自仁生,以礼行孝。
孝之用
有孝之人,会谨慎的对待父母的死亡,会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如若都这般孝顺父母长辈,慢慢的百姓的德行会越来越厚,国家越来越好。
人有对父母的孝、对父母的爱。那么当人们带着这份爱去从事各种职业,或者侍奉君主,便会像爱父亲那样去爱,去孝顺,又因为人们爱这如父亲一般的君王,自然会爱这个国家。
仁
仁是儒家的核心,由孔子所首创,并赋予了不只是友善、相亲的深刻含义,那么,何为仁?
孝为仁之端。宰我认为在当时为父母守孝三年实在是太长,一年足矣,但孔子则是持相反态度的。他认为不守孝满三年心便会“不安”,如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感到“安”,那便是麻木不仁的,是一种堕落的心态,只有守满了三年,报父母让身为“自然界早产儿”的人类幼崽们三年在自己怀抱中的恩情,在享受这份恩情时,幼崽对父母产生了情感,产生了爱,因为有了爱,在父母去世后也会用隆重的仪式来送别,这便可以称之为孝,这不是麻木不仁的,是最开端的仁。
孝是对一个小群体,也就是家庭的仁,而孝向外推就成为了大社群的仁。父子之间的仁叫做孝,而这样的仁,发生在君臣之间,便成为了忠。而这样的仁怎样向大的社群去输出?便要靠礼,礼是外在的仁,以礼为尺度,礼是有着社群性的。就比如说对父母的孝,只能用礼来展现,在父母逝世后,守满三年的孝,在祭祀使用最高的礼仪,便可以让人感到孝。如果仁没有了礼,便成为了妇人之仁,就算想要对他人有好处,也是没有方向施展出来的。当然不能只有离,如果只有里没有人那么这个礼,就会成为法律,是需要被硬性要求完成的。
外在的仁,是礼,那么仁向内推就变成了德。有德之人并不是不想要名利,而是不想要靠着不仁的方式获得。“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就算有方式让自己拥有名利,但如果这个方式是不义的,那么他宁愿不离开贫贱之地。这便是德。
孔子创造了“仁”,但说“仁”,是些许有点抽象了,那么他的传承者将它分解成众多美好的品德的一个超越。就是说,一个仁人他是不可能没有恭敬、宽厚、有责任感、机敏等美好品质的。这样会使得人会让人更加理解,什么是“仁”,但也同时远离“仁”,更加难以达到真正的“仁”。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同情心、同理心,是悲悯的人,同时,它也是“勿施于人”的根本,它是一种保守的仁,像“地”那般厚德载物,但是过于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变成了一种仁的消极形态:自己不想干,别人也不干,那么就会处于一个“躺平”的状态,会让人们重回生理本能的层面。与之相对的便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像“天”一样,自强不息,不断向前。这是一种积极的仁,但是我们也要警惕这种积极,过于的极端,便会假爱之名去逼迫他人。就比如说:希特勒(法西斯)以对他人有好处的名义向他人强加他们的思想,不和他一个朝向的便“清洗”。这违背了儒家的求同存异的思想。
仁,由天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下灌至仁心,成为众多美好的品质,最终超越,成为仁,在上至天道,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