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有很久没有见艾伯特了,某天她去找艾伯特,发现家里没人,门上有一张少校留下的字条,又是祝席德生日快乐,少校称那个大转折点就要到了,那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时刻,并且他觉得这很好笑。苏菲把字条放进艾伯特的信箱。
席德生日的前一天,就是6月14日,汉密士来找苏菲了。去艾伯特家的路上,汉密士突然对席德说了一句生日快乐。艾伯特认为少校真的越来越过分了。
接着上次的话题,斯宾诺莎和笛卡尔有不少共同点,他们都是理性主义者,。理性主义者相信理性是知识的源泉,有些概念是与生俱来的。柏拉图就是典型的理性主义者,他认为人出生时忘记了完美理型。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回忆完美理型的过程。
十八世纪时,这种思想受到批判,出现了经验主义者。这次的主人公洛克就是经验主义者。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对着干,洛克则与亚里士多德站一边。他们认为,我们心灵中的所有物质都是来源于感官。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用交理性的思维来思考问题。用科学的眼光把哲学问题放到显微镜下审视,一些不完整的哲学思想因此被剔除,只留下现实的东西。这个如图淘金的过程中,一些词语被保留了下来,一些经验也被保留了下来。
洛克仔细审视这些观念,并研究概念从何而来,他还在思考,人们是否可以信赖感官的经验。
洛克提出的白板学说,他认为人生来如同一张白纸,后来我们开始经验一些事物,接受到了单一感官概念,我们把这些概念加工就有了思维。一连串的感觉形成了复合概念。而那些不能还原为单一感觉的知识都是假的。(这里就要问了,上帝的存在怎么还原呢?)
第二个重要问题,我们感觉到的世界真的就是这样的吗?洛克提出了主要性质与次要性质两种说法。我们每个人都感受的到的一样的性质就是主要性质,这个性质比较客观,属于摸得到数得清类型。而看见的和尝到的那些可能与他人产生歧义的性质就是次要性质。
刚刚的问题,涉及到笛卡尔所谓扩延的事物如何判断真假,对于上帝是否真的存在这样的问题怕是洛克无法用经验主义思想来解释。他不得不承认一定有些事物是人不要通过感官,而是通过理智可以理解的。他最终和理想主义者一样认为人可以凭借理性得知上帝的存在。
对于两性问题的看法,洛克比亚里士多德要高尚许多。他提倡两性平等。,在两性平等运动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政治方面他也卓然有成,最早提出立法权与行政权分立,这个理论很大地影响了启蒙运动时期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洛克,带点理性主义的经验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