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整个体系是由三纲、八目构成的,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指导个人成长立世的典籍之一,指明了古人发展的最低和最高境界。首先,广博的知识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基础。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在于“格物致知”,原文为“在即物而穷理也。”也就是通过接触万事万物,探究事物的本原。《大学》认为,人类现有的知识之所以很受局限,究其根本就在于万事万物的本原没有被认识清楚。故《大学》始教,必始学者即凡天下之物。经过长期用功,总会有豁然贯通的一天,达到“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的境界。其次,高尚的道德修养是个人成长成才的途径。要想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个人就必须经过诚意、正心、修身三个阶段。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也就是不要欺骗自己的内心。但是这个要求其实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无时不刻都要“必慎其独”。所谓正心,这其实和《中庸》的观点很相似,就是提倡要端正自己的心思。用现代化的语言来说,就是不要被情绪影响了对事物的判断。试想,一个人如果总是被愤怒、恐惧、偏见等不良情绪绑架,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怎么能干出一番事业,闯下一片天地呢?因此,要尽量保持客观、理性、公正的态度。
最后,修齐治平是个人成长成才的价值指引。人生于世,总要为了某种理想而战。而修齐治平,就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在这个过程中,君子最基本要保持以下几点认识:1.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2.君子先慎乎德;3.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4.生财有道;5.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